七年级生物教案_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

最新专区 2024-07-25 09:50:4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七年级生物教案_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教案_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花生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快的部位

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生存状况。

2、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花生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教学难点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3识别当地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4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教学过程

知识点回顾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3、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知识点回顾节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3、繁殖:苔藓、蕨类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结种子。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第二节 种子植物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 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 有胚乳

归纳: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子植物 (课件演示)

1、定义:种子是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实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1、李明同学在学习了藻类植物后,对水绵作了如下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是多细胞的丝状绿藻 B、细胞中有带状叶绿体

C、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D、能够靠孢子繁殖后代

2、下列关于孢子植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长到一定时期会产生一种叫孢子的细胞,靠孢子繁殖后代。 B、适于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环境中

C、包括藻类植物、苔鲜植物和蕨类植物 D、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3、将玉米种子纵剖,在该剖面上滴加碘液。想一想,蓝色较深的是( )。

A.胚芽 B.胚 C.子叶 D.胚乳

4、下列关于小麦和松树共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能产生种子 B、根、茎、叶都很发达

C、它们的种子都有种皮 D、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

5、藻类和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

A、都是多细胞生物体 B、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C、全部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D、依靠孢子繁殖后代

6、下列植物具有根、茎、叶的是( )

A、海带 B、葫芦藓 C、水绵 D、蕨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苔藓植物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

C、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

D、种子植物都能结果实,果实里含有种子

8、可以作为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9、我们喝的豆浆主要是从大豆种子的哪种结构中获取的( )

A、胚根 C、胚 C、子叶 D、胚乳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 教学 方法 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教案,希望能帮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教案【篇一】

章认识生物

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散思维 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 经验 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学生 总结 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教案【篇二】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点,知道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能影响环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周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点。

组织好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的调查活动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手段:PPT文件、调查范例等。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从周边或校园的生物引入调查;

(2)举例说明调查的基本方法;

(3)分组,教师指导制定调查;

(4)实施,教师组织指导;

(5)汇报、总结、交流、评议。

2.教学过程

(l)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本章的教学课题可以从周边和校园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①你知道我们北京市的市树和市花吗?②我们的校园中有多少种生物?这些生物开花结果吗?它们的花期是几月?

(2)关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①利用录像或投影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进行科学调查的资料,利用投影向学生演示调查活动的范例,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②讲解学生记录的方法,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如实做好记录的重要性。

如向学生讲清在调查前要制定好调查记录表,随时记录下观察的内容。如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在活动中要尽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以便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把调查内容撰写成调查 报告 。

③向学生强调调查的意义,切忌将调查作为游玩。

教育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把活动作为对自己的挑战去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

(3)分组,制定调查,为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①建议将班内同学按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一组)。由组长专门负责,制定调查。

②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小花园、生活小区或街道等地去调查。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调查。选择一条动、植物种类多且有不同生活环境的路线。

③调查的内容力求多样化。

班内的不同小组可以调查不同的内容,各有侧重点。如可以调查园艺花卉生物、蔬菜粮食作物,也可以调在城市的行道树种类等。

(4)实施。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①认识调查地段的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

②确定的调查路线边走边观察并及时记录下来:身边有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与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动物?树上有鸟巢吗?有病虫害吗?花丛中有蜜蜂、蝴蝶飞舞吗?

要注意观察生物的分层现象,不仅观察高大的乔木、灌木,还要注意观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仅观察高大的生物类群,还要观察一些微小的生物类群,如阴湿树干上的菌类、生活在水中的藻类等。

③教育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爱护身边的珍稀生物。

④调查限定在几天之内完成。如对生物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设立小专题,作进一步的调查。

(5)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把调查记录归纳管理,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调查的内容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6)总结、交流、汇报。调查结束后可以与本班的板报小组合作,布置展览,将各小组的调查报告、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等筛选展出,作班内交流。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教案相关 文章 :

1.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2. 7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3.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4. 初中生物教案示例

5. 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6. 七年级上册生物精华知识点汇总

7. 201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

8. 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

9. 江苏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

10. 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目录

七年级生物心脏教案

七年级生物 教案主要是对教材结构进行分析,对地理教材的正确分析与合理运用是有效地理教学的起点,也是正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前提。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生物心脏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生物心脏教案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 经验 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猜 谜语 ,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 总结 ,延伸拓展。三大板块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三大板块的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猜谜语,引出心脏知识;自身已知知识,描述心脏的位置,形态,大小;摸一摸,想一想,推测心脏的功能。

2.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书本心脏结构图,讨论学习“心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3.综合感悟及讨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认识心脏及结构对人体生命的意义。

4.拓展创新: 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心脏灌流实验”,进一步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运用己有的血管知识和初步构建的心脏的有关知识,尝试勾画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对心脏的生命意义的认识

本节课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学生新旧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进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构建生物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 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五、作业

1心房和心室、左心室和右心室各有何不同?

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比右心室壁厚。

2左、右心室以及左右心房之间各被肌肉壁

隔开,这有什么意义?

使左右两侧的腔互不相通,可防止两侧血液的混合。

1现有一只新鲜的猪的心脏,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判断出它的左右?

(A)

A.手捏心室壁

B.将心脏切开

C.手捏心房壁

D.向心脏内灌水

2四川汶川后,许多健康的公民积极无偿献血,医生在给他们抽血时,入的血管是(C)

A.主动脉 B.毛细血管

C.静脉 D.体动脉

3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A)

A.主动脉 B.肺动脉

C.上下腔静脉 D.肺静脉

4人体的循环系统结构中,不存在瓣膜的是(B)

A.心房和心室之间 B.动脉血管内

C.四肢静脉血管内 D.心室和动脉之间

5有时因撞击等原因而导致皮肤出现青紫的斑块,这是由于(D )出血所致。

A.心脏 B.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

6心脏的壁厚的是(B)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7与静脉相比,动脉的特点是(B)

A.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小

B.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

C.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

D.管壁厚、弹性小,管腔大

初中生物学案导学研究

摘要: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学案导学的应用意义、导学案设计模式、导学案使用方式三方面论述。师生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新型 教育 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导学为方法。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学案导学;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导学案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所谓导学案,就是以教师启发为主导、带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做”方式的应用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进行激发,并由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完成,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较大的激发,且能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给予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一、学案导学的应用意义

学案导学方式在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首先,学案导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学习而言,是对知识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知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则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动力;其次,学案导学方式的引入是对现今新课程理念进行适应的重要举措,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生物归纳、概括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种情况下,如果继续用“填鸭”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则很难满足新课程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通过学案导学方式的应用,则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导学案设计模式

在生物导学案设计中,其一般会包含以下步骤:,学习目标。即在课程开始之后由教师及时对本堂课程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第二,重点难点。通过重点难点的阐述使学生对本堂课程的重要信息以及知识进行初步获取;第三,前置性补偿。即通过以往学生学习过、同新课程具有一定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第四,新知探究。由学生以预习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第五,形成性检测。通过提问以及作业的形式对学生提前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测;第六,学习 反思 。根据形成性检测所获得的结果对本课预习重点以及问题进行总结。

三、导学案使用方式

一是课前。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做好本堂课程“导学案”的印制,并将其发放给学生,在对“导学案”进行发放之前,教师可以对本堂课程内容有关的生物知识进行一定的介绍,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当下次课程开始前,学生对导学案进行上交,由教师批阅,针对导学案中出现的情况对课程进行第二次备课,将学生的疑惑点作为课程的重点部分进行讲授。例如,在对遗传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对本节课程有关的课题进行布置:首先,对色盲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通过对医务室学生体检信息的查阅对本校男女色盲的比例以及人数进行统计;其次,可以发动学生成立调查小组,进一步对本地区色盲遗传发病情况进行统计,以此激发学生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二是课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就需要对学生做好学习目标的交代,使学生具有学习方向。之后,则是学生展示环节,由教师先对课堂课程相关重点问题进行出示,在学生分组讨论之后,以集中的方式对讨论结果进行展示。教师在对问题答疑时,则需要将重点放在对中、下等学生的提问,并对学习好的学生加以兼顾。只要学生能够给出肯定的答案,即使具有一定的错误,也可以不立即纠正,而是通过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答案。在核心讲解环节,教师则需要通过导学方式的科学应用,积极学生进行小组思考、分析以及合作探讨,终由学生获得知识并予以掌握。如在“遗传因子发现”课程的讲解中,孟德尔假说是该堂课程的一个教学难点。当孟德尔对该假说进行提出时,当时的生物学界还没有对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产生认识,而孟德尔根据实验方式所提出的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一种设想方式。当学生对该相对性状实验进行学习时,由于还没有掌握减数分裂知识,就需要教师在对该假说进行讲解的同时,进行适当的点拨。同时,另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该过程中的哪个步骤是演绎,对此,教师则可以设计出“假说———演绎法”的导学流程,在安排学生在课上完成训练、给出反馈之后对学生安排课后作业。三是课后。当课程完成后,由学生进行矫正上交。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后,可以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补以及辅导,以保障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科学的 教学方法 ,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突出一个“导”字,做到以学定教,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理解、掌握 学习方法 ,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教师要思维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杨加好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安丰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黄德庆.利用学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J].中学生物学,2011(04).

[2]郭元祥.导学案究竟导了什么[J].湖北教育,2013(03),

[3]贺建.中学生物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的呼吸》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的呼吸》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的呼吸》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4、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能动手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

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二、过程

教师活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

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

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a13828211729@163.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