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体系怎么判断_共轭体系怎么看

综合百科 2024-07-24 09:50:12

共轭效应的大小怎么判断呢?书上给了不同基团的比较结果,但是我不明白原理。

共轭效应的产生有赖于共轭体系中各个σ键都在一个平面上,这样才能使参加共轭的p轨道相互平行而发生重叠,形成分子轨道。如果这种共平面性受到破坏,p当为卤素因此,卤素连接在饱和碳链上的时候,只有诱导而没有共轭效应;你说的CH2=CH-CH=CH-Cl 和CH2=CH-Cl,由于都存在共轭体系,因此都有给电子共轭,但氯的电负性比较大,比氧、氮大得多,所以吸电子诱导要强于给电子共轭。(其实在另一方面,氯的电负性大,使其对外层电子控制能力比较强,难以给出电子去参与共轭,而氧、氮给出电子能力显著较强)综合起来,其给出电子的能力弱而吸引电子能力强,因此诱导大于共轭。这两个化合物应该是一样的,不知你从哪本书看到。卤素连在碳正离子上,作用还是诱导大于共轭。形成1,1-而非1,2-的原因主要在于加时,如果氢加在2号碳上,则1号碳形成碳正离子,它直接与氯相连,碳正离子的空p轨道可以和氯形成共轭体系,虽然其吸电子诱导仍大于给电子共轭,但毕竟有共轭体系可以稳定正碳离子;而若在2号碳上形成碳正离子,就无法与氯形成共轭体系,只存在吸电子诱导了,反而不稳定。总而言之,在一个共轭体系中,诱导效应强于共轭效应的基本上只有卤素和-CH=CHCOOH、-CH=CHNO2等几个基团。时,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作用相反,结果定位效应以诱导效应为主,而所接基团钝化又体现出来诱导效应。轨道的互相平行就会发生偏离,减少他们之间的重叠,共轭效应就会随之减弱,或者完全消失。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正负怎么判断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这种效应叫诱导效应。诱导效应的特征是电子云偏移沿着σ键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减弱或消失。例如,醋酸是弱酸(pKi=4.76),醋酸分子中的α-碳原子上引入一个电负性比氢强的氯原子后,能使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向氯原子偏移,结果增强了羟基中氢原子的质子化,使成为强酸(pKi=2.86,酸性比醋酸强)。比较各种原子或原子团的诱导效应时,常以氢原子为标准。吸引电子能力(电负性较大)比氢原子强的原子或原子团(如—X (x表示卤素)、—OH、—NO2、—CN等)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负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向取代基。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原子弱的原子或原子团(如烷基)具有给电子的诱导效应(正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离取代基。在诱导效应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电子移动的方向,表示电子云的分布发生了变化。诱导效应是一种短程的电子效应,一般隔三个化学键影响就很小了。

共轭效应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三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 电子的离位作用。英戈尔德,C.K.称这种效应为仲介效应,并且认为,共轭体系中这种电子的位移是由有关各原子的电负性和 p 轨道的大小(或主量子数)决定的。据此若在简单的正常共轭体系中发生以下的电子离位作用: (例如:CH2 CH—CH CH2、CH2 CH—CH O)。Y 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 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吸引 电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於基团—X Y从基准双键 A B—吸引 电子的共轭效应(如同右边的箭头所示)。与此相反,如果A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 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释放电子使其向 Y 原子移动的能力愈小,愈不利於向—X Y基团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中间原子 B 和 X 的特性也与共轭效应直接相关。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

共轭体系怎么判断_共轭体系怎么看共轭体系怎么判断_共轭体系怎么看


超共轭通常指的是:饱和C-H键或者C-C,与不饱和键之间(如双键,三键)的共轭作用。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这种效应叫诱导效应。诱导效应的特征是电子云偏移沿着σ键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减弱或消失。例如,醋酸是弱酸(2、p-π共轭体系如果与π键相连的某一原子具有一个与π键相平行的p轨道,那么这个p轨道就可以和π键离域,形成p-π共轭体系。例如:CH2=CH-O-CH3;CH2=CH-NH-CH3;CH2=CH-Cl。pKi=4.76),醋酸分子中的α-碳原子上引入一个电负性比氢强的氯原子后,能使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向氯原子偏移,结果增强了羟基中氢原子的质子化,使成为强酸(pKi=2.86,酸性比醋酸强)。比较各种原子或原子团的诱导效应时,常以氢原子为标准。吸引电子能力(电负性较大)比氢原子强的原子或原子团(如—X、—OH、—NO2、—CN等)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负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向取代基。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原子弱的原子或原子团(如烷基)具有给电子的诱导效应(正的诱导效应),用 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离取代基。 在诱导效应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电子移动的方向,表示电子云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诱导效应是一种短程的电子效应,一般隔三个化学键影响就很小了。

正负判断不能笼统的以偏概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怎么判断哪个更强

1-丁烯CH2=CH-CH2-CH3有3个,2-丁烯你好,CH3-CH=CH-CH3有6个

我觉得应该比较共轭体系的大小,像这种情况,p-π共轭后苯环连同酚羟基整个体系都属于共轭体系,这样的共共轭C常说的,你知道不。下面是解释离域的:轭效应是很大的,远远大于O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所以共轭效应起主导。

共轭离域体系

共轭链两端的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有方向性,在共轭链上正电荷、负如CH2=CH-OH(乙醛异构体)、CH3-CH=CH-NH-CH3电荷交替出现,沿共轭链一直传递下去,称为电子共轭效应。电子共轭效应有吸电子共轭效应(又称-C效应)和给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

在共轭体系中,电子云不再定域在成键原子之间,而是围绕整个双键之间通过一个单键相连:π-π共轭,举例说明;分子形成了整体的分子轨道。每个成键电子不仅受到成键原子的原子核的作用,而且也受分子中其他原子核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的离域

共轭还是一个定域的概念 分子中靠近的电子相互作用使分子整体σ-π超共轭:CH3C≡CCH3形成6个σ-π超共轭;CH2=CH-CH3形成3个σ-π超共轭σ-p超共轭:(CH3)3C+形成9个σ-p超共轭;CH3CH2+形成3个σ-p超共轭。能量降低变稳定

pp共轭效应怎么判断?

π-π共轭:就是像1,3-二乙烯,两个π键中间隔了一个单键这种情况,这两个π键一起形成了一个大π键,这样的话就会更稳定,反应的活性也会提高。

形成π键需要的是双键或者三键,π-π共轭就需p-π、π-π共轭均有共轭效应取代基如果是像-NO2(SO3H、COOH、CHO)这样的,就是与碳相连的元素的原子比氧的电负性弱(就是该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没有氧强的时候,该元素原子的.要两个π键,

就是需要两个双键或者两个三键或一个双键一个三键。

只要是双键或者三键间隔存在的就是π-π共轭。

含有孤电子对的原子直接与双键相连:p-π共轭

共轭体系类型

问题二:怎样区分给电子共轭效应和吸电子共轭效应 简单点说,吸电子共轭效应可以共轭体系中的电荷更加分散,从而使体系更加稳定,给电子时情况恰好相反!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 ,又称离域效应,是指在共轭你的问题很复杂,但问到核心上了,恭喜!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 (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COOH,-CHO,-COR;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NH2,-OH,-R。

共轭体系类型如下:

很简单,p-pi共轭的是给电子共轭,pi-pi共轭(杂原子)的是吸电子共轭。

3、超共轭体系超共轭效应是由σ(Csp3-H1s)键参与的共轭效应,分为σ-π超共轭,即σ(Csp3-H1s)键与π键的共轭,和σ-p超共轭,即σ(Csp3-H1s)键与p轨道的共轭。

共轭体系特点:

在共轭体系中,虽然各原子间电子云密度不完全相同,但由于电子离域,使得单双键的别减小,键长有趋于平均化的倾向。共轭体系越长,单双键别越小。另外,由于电子离域作用,共轭体系能量降低,因而共轭体系比非共轭体系更加稳定。

共轭效应怎么判断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共轭效应,拿出孤对电子的那个就是+C,5、若邻近有p轨道可以容纳电子,这时σ电子就偏离原来的轨道,而趋于p轨道,使σ轨道呈现部分的重叠,从而形成σ-p超共轭,使体系更稳定。拿出空轨道的那个就是-C。

诱导效应,主要看电负性,然后看如1-丁烯CH2=CH-CH2-CH3,与双键直接相连有1个C,这个C上有:2个C-H键和1个C-C键杂化形式。

判断何时共轭强于诱导何时诱导强于共轭

不知道对错,但是,自30年代起,键长平均化,4N+2芳香性理论,苯环D6h构架的起因,分子的构象和共轭效应的因果关系,π-电子离域的结构效应等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其中,引人注目的是Vollhardt等合成了中心苯环具有环己三烯几何特征的亚苯类化合物,Stanger等合成了键长平均化,但长度在0.143~0.148nm的苯并类衍生物。(1999年),Stanger又获得了在苯环中具有单键键长的苯并类化合物。在理论计算领域,争论主要表现在计算方法上,集中在如何将作用能分解成π和σ两部分.随着论战的发3、当C-Hσ键与π键(或p轨道)处于共轭位置时,也会产生电子的离域现象,这种C-H键σ电子的离域现象叫做超共轭效应。展,作用能分解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Hückel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权威也受到了挑战.为此,简要地介绍了能量分解法的发展史,对Kollma法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此外特别介绍了我们新的能量分解法,及在共轭效应和芳香性的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的思维模式。仅供参考:

请问如何根据共轭效应来判断哪个碳是碳正离子,诱导效应又如何判断?

这可以从它们的氢化热的数据得到证明:CH3CH=CHCH=CH2+2H2——>CH3CH2CH2CH2CH3+226.离域就是和共价键理论有很大不同的了 它把分子所有的电子拿出来 按照能量的高低排序 可以想像成电子弥散在整个分子的范围内 而不是只是两个原子之间4kJ/molCH2=CHCH2CH=CH2+2H2——>CH3CH2CH3CH2CH3+254kJ/mol同是加2mol的H电负性越高越-I,碳原子吸电子效应sp杂化>sp2杂化>sp3杂化。2。

你好,请问怎样判断一个基团的诱导效应大还是共轭效应大?

参考《基础有机化学(这样说可以吗?如果行的话我给你写p-π共轭。如果不行的话,请详细说明你想我一般来说,σ-π和σ-P比π-π和P-π弱得多。说明什么吧,这个东西说起来是有点麻烦了第三版)上册》邢其毅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共轭体系是什么?

如CH2=CH-HC=O、CH2=CH-CH=CH2

电子共轭是原子间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都是电子效应,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诱导效应存在于所有体系中,而共轭效应只存在于能够形成共轭体系的情况下!非共轭体系是没有共轭效应的!你说的通常都是共轭>诱导是不准确的。但对于大多数基团来说,在共轭体系中,共轭效应比诱导效应有更大的影响。因为共轭效应会影响到整个分子。例如,-OH的共轭效应会使苯环电子云密度整体提高,但诱导只是稍微降低了相邻一两个碳上的电子云密度。(氧的电负性不大)成键的一种的方式吧,具体:

3、判断是吸电子共轭还是给电子共轭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带有孤对电子的基团有不饱和键,说明该原子的空余电子变少了,就是给电子能力弱了,得到电子的机会增多,表现为吸电子共轭,比如硝基;如果带有孤对电子的基团是饱和键,说明,该孤独电子有较多富余电子,给电子机会增多,表现为供电子共轭,比如;

2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

4、有p-π共轭,π-π共轭,σ-π超共轭和σ-p超共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a13828211729@163.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