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学报 湖北大学学报好发吗

美食分享 2024-07-24 09:53:11

郑邦山的河南师范大学委

不好意思额。。。码字太艰难。。。有需要的话。。。下次再做详解。。。-1.《地名学源流》,独著,37.0万字,湖南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2002年重印。2010年再次重印。这是笔者承担并完成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地名学源流》(批准号:94CZS004)的终研究成果。书评见《学术界》2002年第5期。 -

潘承玉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办单位

专著: 《南明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12月版。 《中华文化格局中的越文化》,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求真与问美:古典名著新探》,出版社,2005年8月版。 《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7月版。 《新证》,黄山书社,1999年1月版。 论文: 《清初散文中枢:从李世熊看明遗民散文创作网络》,《浙江大学学报》2013(5)。 《2001-2011的古代研究》(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10)。 《古汉语环境中“文献”语义确解》,《新亚论丛》第13期(2012年12月,新亚研究所)。 《明清绍兴的人口规模与“士多”现象——韩国崔溥〈漂海录〉有关绍兴记载解读》,《浙江科学》2012(2)。 《〈且朴斋诗稿〉:遗民徐懋曙的诗史追求——稀见明遗民文学别集撷英之一》,《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4)。 《篡窃的文学经典:〈画网巾先生传〉并非戴名世原创》,《文学遗产》2010(1)。 《郭之奇抗清殉节的新材料》,《文献》2010(4)。 《吴越文化比较论》,《越学》第二辑(2010年4月)。 《秦末越地“换了人间”说献疑》,《浙江科学》,2009(2)。《新华文摘》《科学文摘》摘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评〈明清辞赋述略〉》,《学术界》2009年第1期。 《神话的消解:诗史互证澄清一桩文化史公案》,《复旦学报》,2008,(2)。 《勾践“长颈鸟喙”别论》,《浙江师大学报》,2008年第2期。 《吴承恩:西游记著作权的发现——关于20世纪初考据学的省思之一》,《东学学报》,2008,(1)。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5)全文转载。 《君王、臣子、庶民——遗民张岱历史散文书写中的对象考察》,《上海大学学报》,2007,(5)。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1)全文转载。 《南明文学文献的当代传播考略》,《西北师大学报》,2007,(5)。《科学文摘》摘要。 《越国崛起:古代文化的范本》,《科学战线》,2007,(1)。 .《别一时代与文体视野中的张岱小品》,《文学遗产》,2006,(1)。《新华文摘》2006,(9)论点摘编。 《一个完整的南明文学观》,《学术》,2006,(9)。 《匪夷所思的想象探戈:评盛鸿郎〈萧鸣凤与《》〉》,《文艺研究》,2006,(8)。 《伊何底止的指鹿为马:〈〉作者“萧鸣凤”说新证驳议》,《学术界》,2006,(4)。 《无中生有的“罪行”:〈〉作者“萧鸣凤”说新证驳议》,《明清研究》,2006,(3)。 《疏误明显、雕琢未周的大工程——〈全清词·顺康卷〉综检》,大学《台大中文学报》第22期(2005年6月)。 《澹归〈遍行堂集〉的民族思想平议》,《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 《从“五四”再出发:重评金圣叹的“腰斩”〈水浒〉》,《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更考遗民删作伴,不须牛侩辱墙东”——清初“遗民录”编撰与遗民价值观传播新考》,《诗歌研究》第3辑(2005年8月)。 《清初诗坛中坚:遗民-性情诗派》,《复旦学报》,2004,(5)。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3)全文转载。 《“真诗”的探寻:清初明遗民诗论》,《中山大学学报》 2004,(5)。 《〈全清词·顺康卷〉指瑕》,《学术研究》,2004,(6)。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10)全文转载。 《雕琢未周、瑕疵明显的大工程——〈全明词〉、〈全清词·顺康卷〉疏误综检》(作者),《求索》,2004,(7)。 《清初明遗民诗人栖迟韶关丹霞山史事综考》,《华学》第7辑(2004年12月)。 《清初明遗民别集所见佚失曲目七种略证》,《文学研究》,2004,(3)。 《明清之际杭州卓氏四作家生平事迹考补》,《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8)全文转载。 《谁怜白骨掩黄沙——清初绍兴二遗民的生平与创作》,《绍兴文理学院学院》2004,(5)。 《全唐诗“红楼”意象与〈红楼梦〉命意发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报》第六卷第1期(2003年12月)。 《屈大均之友石濂:一位值得关注的清初岭南诗僧》,《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6)全文转载。 《越文化研究纲要》,《绍兴文理学院学院》,2003,(4)。 《张潮:从历史尘封中披帏重出的一代诗坛怪杰》,《苏州大学学报》2002,(1)。 《清初文学文献拾遗三札》,《文献》,2002,(1)。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6)全文转载。 《续〈有关红学的新材料〉》,《明清研究》,2002,(3)。 《红学视野中的〈随园诗话〉版本》,《古今艺文》,2002年第11期。 《佛家“论议”、“说话”考》,《复旦学报》,2001,(1)。《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3)摘要。 《唐五代通俗综论》,《海学学报》,2001,(2)。《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五期“高校学者”重点摘要。 《曹雪芹祖籍“辽阳说”新证》,《红楼梦学刊》,2001,(3)。 《有关红学的新材料》,《明清研究》,2001,(2)。 《“林黛玉”创作〈葬花吟〉、〈五美吟〉有借鉴》,《东岳论丛》,2001,(1)。 《补〈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研究院《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一卷第4期(2001年12月出版)。 《〈随园诗话〉涉红材料真伪新考》,韩国《学研究》第3辑(2001年12月)。 《八卷本〈搜神记〉成书时代新考》,《文史》,2000,(5)。 《近年<>作者研究新说四种检讨》,《师范大学学报》,2000,(5)。 《浊秽厕神与窈窕女仙──紫姑神话文化意蕴发微》,《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4)。 《近年〈〉作者新说检讨》,研究院《古今论衡》第4期(2000年6月出版)。 《民族主义:〈〉作者的隐微情怀》,《延边大学学报》,1999,(1)。 《〈〉作者的家乡酒》,《徐州师大学报》,1999,(1)。 《佛描写与〈〉的成书时代新探》,大学《中外文学》第26卷第10期(1998年3月)。 《〈〉五十三至五十七回真伪论考》,大学《中外文学》第27卷第4期 (1998年9月)。 《〈〉抄本考源》,《文学研究》,1998,(4)。 《〈〉地理原型探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2)。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11)全文转载。 《家之外:〈〉作者的三重特殊角色》,《东岳论丛》,1998,(6)。 《论宋元明戏曲发迹变泰题材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复旦学报》,1997,(6)。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2)全文转载。 《地平线下的风景——〈〉女性弱者形象浅论》,《东岳论丛》,1997,(3)。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8)全文转载。 《两宋时期新观念的觉醒》,《晋阳学刊》,1997,(5)。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评〈浙东唐诗之路〉》,《浙江科学》,1997,(2)。 《从〈词话〉的零碎语料看作品之影射背景与作者之边塞经历》,《华侨大学学报》,1997,(4)。 《梅香缕缕出金瓶:〈8文博〉审丑-审美特色管窥》,《徐州师院学报》,1996,(3)。 《污秽西门府,纯洁〈〉:〈〉斥描写辨正》,《东岳论丛》,1995,(5)。《新华文摘》1995,(12)全文摘要。 《怪、力、乱、神:〈封神演义〉的文化品位》,《晋阳学刊》,1995,(5)。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1)全文转载。 《再论〈红楼梦〉的非现实主义品格》,《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2)。《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5)全文转载。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三国演义〉主题再探》,《晋阳学刊》,1994,(1)。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4全文转载。 《飞辩骋词客,说破三国梦——〈三国演义〉与传统重说文化》,《湖北大学学报》,1994,(2)。《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4)全文转载。 《也论〈水浒〉之为农民说》,《东岳论丛》,1994,(6)。 《评〈废都〉的艺术模仿》,《科学》,1994,(1)。 《〈三国演义〉塑造曹典型一法》,《池州师专学报》,1994(2)。 《石头原型与文学传统》,《东岳论丛》,1993,(5)。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1994,(1)全文转载。 《历史的错失: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金圣叹》,《警官大学学报》,1993,(3)。 《一部有错误倾向的:评柯云路〈陌生的小城〉》,《池州师专学报》,1993(2)。 《〈三国演义〉二题》,《明清研究》,1992,(2)。 《潘金莲:长在男权主义粪土上的恶之花》,《阜阳师院学报》,1992,(2)。 《忧伤情结与莲荷原型——席慕容的艺术世界》,《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92,(3)。 《另一只眼:从超现实主义角度审视〈红楼梦〉》(上、下),《池州师专学报》,19,(1)、(2)。 《刘勰心物感应说的文化根源》,《居巢学刊》,19(4)。

湖北大学学报 湖北大学学报好发吗湖北大学学报 湖北大学学报好发吗


湖北大学学报 湖北大学学报好发吗


如何理解词至晚唐五季以来,以亲切婉丽为宗。。。。。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所言的 宋词的这两次变化

至于南宋词,陶尔夫《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求是学刊》1998年第3期)描述了自宋至清的尊南宋与尊北宋之争的过程及清代长期存在的尊姜夔、张炎与尊辛弃疾之争,指出南宋词思想内容的高、阔、深,艺术技法的精、新、美,风格体式的丰富、齐备,已达历史,而清人面对南宋词所表现出的困惑迷失,实是对南宋词的历史评价和整体观照存在欠缺和失误,这一点,在现在和将来都值得我们借鉴。参考资料:宋词研究综述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赞同0|评论

《四库提要》云:“词至晚 唐五季以来,以 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

姜夔等人,犹重视格律,保留了词的规范性。。。

关于宋词宏观的变化,一直有学者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梳理、把握其脉络,以期呈现“历史的真实”。在这个问题上,以下诸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

王兆鹏《宋词流变史论纲》(《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以作家为纲、以人系史,对宋词的发展流程进行概括和。王文认为,柳永发展了词体,以其创调之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苏轼则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周邦彦注重词的章法结构,使词的艺术规范性得以提高,南渡前后女词人李清照异军突起,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语言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心态;而辛弃疾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使词体在文学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比辛弃疾略晚的姜夔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

而王洪《试论唐宋词发展史上的五个里程碑及其词史意义》(《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以温、柳、苏、周、姜五人为基点,对唐宋词史流变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以为温庭筠奠定了诗庄词媚的分野,其词可称“听者之词”;柳永偏于俚俗,为“歌者之词”;苏轼以诗为词,称“雅词”;周邦彦以赋为词而趋工艺化,谓“赋者之词”;,辛弃疾独成一派,姜夔将词推向工艺、高雅、朦胧化,可称“清客雅词”。

与上述两文思路相似,梅大圣《论词的传统与东坡词及创作动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对词史发展的梳理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认为早期的隋唐民间词以较强的功能与诗骚传统相承,至晚唐五代侧艳新风始取代了早期传统;北宋初中期,欧阳修始有闲适旷逸之作;至东坡藉词为“诗之裔”理论表现庄严人生与冷酷现实,复早期传统之“古”,从而给词以新的生命力。

张雁《从(花间集〉到〈花外集〉——从词集名称看宋人词学观念的演进》(《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则从词集的具体名称和变化入手,描述了宋人词学观及其变化轨迹。词由花间尊前的歌词走向,走出儿女之情的狭窄空间,在词集名称的发展变化上得到了直接明显的体现。而蔡义江《从花间尊前到慷慨悲歌——词的特点及发展》(《文史知识》1998年第3期)以词的形式结构特点、发展历程和重点作家为线索,也清晰勾勒出了词的发展脉络。

除了词史的宏观研究以外,对于词史阶段性和横截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篇文章:

王洪《论东坡词的“雅化”及其对词史的影响》(《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剖析了东坡“雅化”对词史的重大影响,认为苏轼“以诗为词”本质上是引诗之雅以改造词之俗。“雅”的内涵已由言志变为宋士大夫以归隐为中心的精神宣泄。苏词以题材、境界、艺术手法三者之雅完成了这一改造。其影响自秦、周而达姜、吴。

邹志勇、韩晓东《论北宋前期词的过渡意义》(《晋阳学刊》1997年第2期)分析了北宋前期60年中词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和生活经历以及由此引起的词作的个彩和对现实的关注,指出60年词史对于宋词的过渡意义在于:一是宋词繁荣的先声;二是对提高词体的地位功不可没。董希平、刘尊明《宋初五十年词坛岑寂探因》(《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6期)则分别以“汴都不唱江南词”、“江南才子江南老”、“艳风虽发归寂寥”为题,对宋初50年词坛创作不振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宋人对亡国之音的警惕、对南人的以及对媚软艳风的排斥、抑制,压缩了词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宋词50年的岑寂局面。

乔力《主体意识的高扬:论北宋中后期词的两种艺术精神及创作特征》(《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对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前期这一词史期的艺术精神及创作特征进行了考察,认为苏轼变词为陶写之具、弘扬主体意识、提高词的文化品位和周邦彦专心词法、建立规范、示人门径是本阶段词史的重要特征;而这一时期的艺术精神则可以表述为:本体意识强化和主体自觉性的高涨、新旧传统错综融汇、多种风格竞艳并驰及艺术水准成熟完美。

晚唐词华丽深邃,以花间词鼻祖温派为首推。。。

接下来。。五代后,出现了另一批人将词推上新峰。。。即李煜。。。柳七。。辛弃疾。。。晏家两父子等人。。。

柳七开创了慢长调,自此大大拓展了词的表现形式。。

苏子以诗入赋,奠定了词的风雅之情。。。

还有。。。欧阳修。。李清照。。等等。。。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吧。。。。

想了解一下,法律和法学的核心期刊有那些啊?

要说变额。。。辛弃疾可谓是自成一派。。。

法学期刊,肯定要提它的影响因子,这是sci重要的部分,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期刊越强。

刊名 影响因子

1 法学【CLSCI来源期刊】 5.1

2 法学研究【CLSCI来源期刊】 5.086

3 中外法学【CLSCI来源期刊】 3.4

4 清华法学【CLSCI来源期刊】 2.875

5 法商研究【CLSCI来源期刊】 2.357

6 法学家【CLSCI来源期刊】 2.248

7 法学【CLSCI来源期刊可以说额。。词始于唐。。定型雨五代。。胜于宋。。。】 2.068

8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CLSCI来源期刊】 1.5

9 当代法学 1.873

10 政坛【CLSCI来源期刊】 1.755

有法学研究,法学,法学,法商研究,政坛。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 期刊 ,即由、及所属各部门,或科学院、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团体主办的 期刊 及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刊物。

省级是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

华林甫的学术成果

序《燕京学报》号

国内知名的历史刊物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历史地理论丛,抗日研究,史林,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 ,世界历史 ,安徽史学,西域研究,史学集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当代史研究,历史档案,档案,边疆史地研究,敦煌学辑刊,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文献,历史教学问题,地方志

这些都是国内的核心刊物,都可以直接给它们投稿。具体投稿方式可以在网上查,也可以直接与他们电话联系。

历史类核心期刊

期刊名称

通讯地址

1历史研究

科学杂志社

2史研究

历史研究所

3近代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所

4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研究所

5史学理郑邦山,1962年生,山西孝义人,员,,硕士生导师。安阳师范学院委、河南省思想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副会长。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1981年7月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油脂工程系,获工学学士,留校工作,历任组织部副科级组织员、委办公室副主任科员、委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兼总支、委学生工作部兼学生处处长等职。2000年1月任郑州粮食学院委,2000年9月任郑州工程学院论研究

世界历史研究所

6史学史研究

师范大学史学史研究所

7史研究

史研究室

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等

9清史研究

人《史研究》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0

经济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文史》

《史学史研究》

《中华文史论丛》

《史学月刊》

《历史地理论丛》

《农史》

《唐研究》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国学研究》

李明的个人

经济研究所

李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4年11月 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 ,所在院系 咸宁学院人文院,通信地址 咸宁学院人文院 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5 。一、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 周学时 专业 届数 总人数 课程类别 古代文学(本科) 4学时 中文 2002级-2003级 300人 专业基础课 大学语文 2学时 中文 1999级-2003级 400人 选修课 古代文学(专科) 4学时 中文 1997级-2003级 460人 专业基础课 唐诗品探 2学时 非中文 2000级-2004级 人 选修课 论文写作 2学时 中文 1998级-2002级 人 专业基础课 山水田园诗研究 2学时 中文 1999级-2003级 210人 选修课 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2001级、2002级实习生32人,指导27篇 三、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古代多线性教学模式探讨 咸宁学院院级 20004年 主持 四、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以第1署名人发表的学术论文 近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敦煌变文文体研究(咸宁学院重点kw0407);承担的教研项目有:古代文学多线型教学模式探讨。参加工作以来,发表专著一部,论文17篇。 李明主要论著目录: 《唐诗品探》,群言出版社,2006。9 1,《山居秋暝》的景与情,《咸宁师专学报》2001.4 2,《论王维诗歌的人生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专辑 3,《论徐志摩诗歌的性灵美》,《咸宁师专学报》1998.3 4,《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北方论丛》2001专辑 5,《天荒地老无人识——李贺新论》,《全国第十六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 6,《湖北地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学术研讨会综述》,《湖北大学学报》,2003.5 7, 《从看刘勰的文学观》,《咸宁学院学报》2004.2 8, 《探微》,《语文学刊》2004.3 9, 《从执着追求到诗意栖居——大众文化对王维诗风的影响》,《理论月刊》2004.4 10, 《王湾赏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7 11, 《以讹传讹一例——从一则文献的引用看引用文献的学术规范》,《编辑学刊》2005.2 12, 《敦煌变文的名与实》,《工业大学学报》2005.3 13, 《的文化内涵》,《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 14, 《攫取大众人生智慧 民族文化心理——评王齐洲》,《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5,《钟嵘的情性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6,《研究札记》,《天中学刊》2005.4 17,《儒家中和意识对的影响》,《咸宁学院学报》2006.1

他们将以往绮旎的词从浓的化不开的尊前花间里打捞出来,用更为清婉妍丽的填词风格为词渡上一层“似花还是非花”的朦胧婉约美。。。以及“潇潇暮雨洒江天”豪放亮烈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a13828211729@163.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