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鹦鹉鱼常见病附图(迷你鹦鹉鱼常见病)

健身运动 2024-07-05 09:54:22

本文目录一览:

鹦鹉鱼主要常见病及其治疗方案

鹦鹉鱼的体色鲜艳,特别是血鹦鹉现在被用作鱼的也很多,并且鹦鹉鱼的饲养难度比较低,食性杂,所以被越来越多的鱼友所接受。但是,鹦鹉鱼也是有很多常见病的,并且这些疾病在某些特定的季节会爆发,小编就为你整理了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供鱼友们参考。

红鹦鹉鱼常见病附图(迷你鹦鹉鱼常见病)红鹦鹉鱼常见病附图(迷你鹦鹉鱼常见病)


红鹦鹉鱼常见病附图(迷你鹦鹉鱼常见病)


一、鹦鹉鱼常见病之白点病

病原体为小瓜虫,发病率和亡率高。症状和为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後白点布满全身。

可以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_。或者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鱼在盐中浸泡24小时,数日後就能见效。

鹦鹉鱼白点病

二、鹦鹉鱼常见病之黑斑病

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鹦鹉喜欢老水,如果刚换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水质不适的原困。一般水质不好才应该换水,水质不适的话应该马上把水换了,重新调节好水质,水质要与以前相似。红鹦鹉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黑斑,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减褪。我以前的一条也是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因为鹦鹉鱼是由慈鲷科鱼杂交出来的,在小时候出现黑斑并不出奇。)

鹦鹉鱼黑斑病

三、鹦鹉鱼常见病之头洞病

鹦鹉爱出头洞,表现在面部、鼻子周围有不规则的小东,一般是细菌感染造成,初期加大换水,老三样的办法。如果不见好转,那就捞出来,吧脓挤出去在上些黄粉。

鹦鹉鱼头洞病

四、鹦鹉鱼常见病之肠炎

腹部明显变大,外突红肿,有白便现象。一般是不干净的饲料造成。解决方法时停食,或者用诺氟沙星搬入饲料每天喂一次。

鹦鹉鱼肠炎

五、鹦鹉鱼常见病之原生动物寄生

寄生者为纤维虫中的白点虫,这类的单细胞寄生动物会在水温变化剧烈的秋冬和春夏交替时发生。除了在体表形成相当密集的小白点之外,会并发相当多种的细菌性疾病。可以使用老三样或者(浓度尽量别超过0。03%)浸泡进行治疗。

鹦鹉鱼寄生虫病

六、鹦鹉鱼常见病之水霉病

鹦鹉鱼表现前期为擦蹭缸体,后期鱼体长出白色纤毛装东西。一般是水温过低、细菌入侵造成的。建议老三样或者甲基蓝浴。

鹦鹉鱼水霉病

七、鹦鹉鱼常见病之鱼伤皮肤霉病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鹦鹉鱼皮肤霉病

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也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分享的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

比如说有寄生虫病,头洞病,水霉病,黑斑病,肠炎,细菌性疾病和真菌性疾病。出现这些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一定要对症下。

1.烂鳃病

烂鳃病是由粘球菌引起的。热带鱼患料鳃病后,行动缓慢,体色减退,失去光泽,食欲不振,头部变成黑色,鳃上附有一层粘液和污物,随着病情的发展,外叶鳃丝由鲜红变成白色,鳃丝逐渐腐烂脱落,随着外叶鳃丝的腐烂,内叶鳃丝也开始腐烂。鳃盖骨内表皮充血,中心骨坏掉落,再时整个鳃盖也开始腐烂,导致亡。

防治方法

将病鱼及未患病的鱼同时捞至另一盛有百万分之三的呋喃西林溶液的鱼缸里,放进时,停止喂食1-2天,然后喂少量鲜活饵料,逐步恢复正常喂食。这种办法比较有效,一般一周左右病鱼可恢复正常。若有病情较重无法恢复健康的鱼,则应扔掉。原鱼缸用百万分之三的高锰钾溶液浸泡消毒。

2.赤皮病

赤皮病是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热带鱼患赤皮病后体质明显下降,食欲减退,行动缓慢,离群独自在水面游动。鱼体表面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和腹部的鳞片脱落最为。鱼鳃充血。鳍条腐烂,时鳃盖表皮腐烂脱落,鳃盖呈透明状,一周左右即可亡。

防治方法

用百万分之二十的溶液浸泡鱼及鱼缸、或者用百万分之三的漂溶液浸泡鱼及鱼缸,均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

3.竖鳞病

竖鳞病是由极毛杆菌引起的。竖鳞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鱼病,但如果热带鱼身体强壮,皮肤未受任何损伤是不会传染这种病的。热带鱼患这种病以后,整个鱼体表皮粗糙,全身鳞片竖起来,向外张开。患这种病的鱼还会同时伴有烂鳃,鳍条基部出血等并发症。病鱼呼吸困难,行动缓慢,食欲减退。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大量亡。

4.白点病

症状:病鱼神情呆滞,常在水流中冲洗或岩上蹭痒,体表布满白色或浅灰色斑点,病鱼出现交互感染和两次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表呈白点状;一种是卵圆鞭毛虫,病鱼体表呈浅灰色斑点,不易治愈。

防治方法:

①将水温捉高到30℃,寄生虫会因水温升高而导致其胞囊破裂,自动脱离鱼体,这种方法对初次感染白点病的病鱼治疗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病鱼效果不明显,必须同时用物浸洗才行。

②将新砖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水族箱中,10余小时后鱼体上的小白点膨胀,再过10余小时,可见体表的小白点纷纷脱落,效果较好。

③将病鱼浸在淡水中,它由9份淡水和1份海水兑掺形成,浸洗时间0.5秒—2分钟,应注意观察鱼体的适应程度,见鱼呼吸紧张时应立刻移人海水中。

④将10千克海水放入玻璃缸中,加入0.05克硫酸铜,充氧,浸洗病鱼5—8分钟,24小时后可见体表白点脱落。这种方法对初次患病鱼体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鱼体效果不明显。

5.烂鳍烂皮肤病

症状:病鱼各鳍残缺不全,体表鳞片脱落,皮肤腐烂并有浅表性溃疡。发病原因可能是海水观赏鱼彼此间争抢地盘,互相打斗,或者对新水不适应,导致鳍条皮肤受伤,弓J起细菌交互感染,特别是在已有鱼类的水族箱中放入新鱼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防治方法:

①在10千克海水中放头孢2粒或呋喃唑酮4—5片,浸洗病鱼10—15分钟。

②在10千克海水中,放人0.2克,浸洗病鱼5—10分钟。

6.口丝虫病

口丝虫寄生于皮肤和鳃,鳃和体表有1层乳白色粘液;云状,故又名白云病。鳃丝淡红,皮肤发炎无光。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逐渐消瘦,,常大批亡。口丝虫适宜繁殖水温为12—20℃,多发生于2—5月份。

2 常见病~

可选用硫酸铜、、、食盐等治疗。

7.小瓜虫病

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鱼被大量小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右.地区3—5月份流行。

治疗方法

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C、“尿砖”,将新砖在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病鱼的水族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

8.斜管虫病

斜管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使局部分泌物增多,逐渐形成白色雾膜,时遍及全身。病鱼消瘦,鳍萎缩不能充分舒。展,呼吸困难,呈浮头状.

可用、食盐等治疗。

9.车轮虫病

车轮虫主要寄生于鱼鳃,也能寄生于鱼鳍或者头部;病鱼瘦弱,体色无光,呼吸困难,游动缓馒,常浮于水面。

可用蓝、食盐和等治疗。

10.气泡病

鱼体皮肤上、鱼鳍上出现气泡,时气泡附着处溃烂,失去观赏价值。由于水中溶解氧过度饱和,大量氧气形成气泡。气泡附到鱼体上而得病,水中浮游植物过多、自来水在烈日下直晒、水族箱置于南窗暖气片上都会发生气泡。应消除病因.以防本病发生。

鱼体上出现了气泡病,应及时捞出病鱼,放入无气泡的水中,病鱼体上的微小气泡可以消失。如不及时捞出处理,病鱼体上的微小气泡能串连成大气泡而难以治疗。

11.感冒

水温骤变,鱼突然遭到不能忍受的冷而发病。鱼停于水底不动,时浮于水面,皮肤和给失去原有光泽,颜色暗淡,鳍条间粘连,不能舒展。热带鱼易患此病,必须注意预防.

12.眼病

鱼的眼球突出和出血;可用1%食盐水浸浴病鱼。鱼眼水晶体混浊、瞎眼或眼球脱落,是被寄生虫侵入,难以治疗。

注意不要将淡水养鱼塘中的鱼虫、水草、螺类等带入鱼缸。

13.意外中毒

多属农中毒,如为美化环境,将鱼缸、水族箱与花盆放在一起,对花盆喷治虫时,没有想到鱼,没有移动鱼缸,也未加盖;将农喷入鱼缸,使鱼中毒身亡。清洗过滤棉时,用清水漂洗,切不可用洗衣粉或肥皂浸洗。

14.细菌性病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发炎充血;脱鳞;鳍基充血,鳍端烂蚀,鳍条间组织破坏;鳍盖和上下颌常出现红斑,鳍盖表皮有时烂掉,露出鳍盖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去.

可选用呋喃西林,漂、抗生素等治疗。

15.棉口病又名烂嘴病。病鱼口周围吻着白色棉花状菌丝如绒,也称白嘴病。常用嘴触舐箱壁摄食藻类鱼易患此病,容易传染。病鱼难以摄食,游动缓慢无力,以致亡。

要及时治疗处理。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水族箱、捞鱼网、工具等用0.1%浸洗消毒。

16.水霉病又称白毛病;水霉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溃烂;病鱼常利用缸壁、石砾或水草摩擦患处,衰竭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伤、冻伤的幼鱼易患;未受精和胚胎活力的鱼卵也易寄生.

治病方法:

A、用食盐克加小苏打克混合液泼洒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著

B、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

C、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D、百万分之二(2ppm)的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E、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

17.本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虫体头部钻入鱼的皮肤肌肉,虫体像短针样挂在鱼体上,拔下虫体,可见铁锚样头部。患部发炎红肿,出现红斑、坏,易被病菌入侵。病鱼急躁不安,食欲减弱,消瘦。锚头蚤在水温15-33℃时均能繁殖,流行期很长,易寄生于个体较大的鱼体。可用、治疗。

       鹦鹉鱼是一种体色鲜艳的热带鱼,其斑谰色彩的外表,就像鹦鹉五彩的外衣,体形近似卵圆形或球形,嘴上挂着三角唇,像整天笑不合嘴的样子,在观赏鱼界中其观赏价值很高,不少鱼友都为之倾倒。特别是常作为鱼的血鹦鹉,更是受大家的欢迎。但这种鱼的常见病也是不少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鹦鹉鱼有哪些主要常见病,以及它的治疗方案。

       1.白点病 ,这种病在各类鱼身上都很常见,其病原体为小瓜虫,因其发病率和亡率高,鱼友们不可不重视,鱼患病后,鱼身上有白点状散布,甚至可见病鱼互相挤擦鱼体,或用硬物擦拭鱼体。如不管它,几天后白点就会布满全身,甚至还会出现更的情况

        高水温可治疗此病,把养鱼的水温调至28度,数天后,小瓜虫就会因水温上涨而破裂脱落,此时可注意换水,再继续保持该水温一段时间,病鱼可痊愈。                  

        2.黑斑病 ,这种病在鹦鹉鱼里很常见,并不是什么大病,发生这种病的病因很多,如鹦鹉鱼受到惊吓,或刚换水时,鹦鹉鱼不适应当前水质等等,通常过一段时间后黑斑会自己减褪的。所以平时养鱼时要注意别吓到鹦鹉鱼,这种鱼胆小。如换水后发现鹦鹉鱼有黑斑,那说明鹦鹉鱼不适应,这应该马上换水,把水调回以前鹦鹉适应的水质。

       3.头洞病 ,罗汉和鹦鹉也爱发这病,头洞病是一种非生物引起的疾病,常见之余亡率也很高,一开始,鱼儿的头部犯病的地方会发白,小部分隆起,慢慢下来就是穿孔。这种病通常是由于鱼饵料缺乏维生素、钙、或磷等营养元素。又或者是鱼受寄生虫感染,导致营养无法吸收而产生这病的。

       掏出病鱼,把头顶的脓挤出,这时可用消毒的小刀或棉签辅助。脓包排干净后涂上些甲硝唑粉,然后用红霉素软膏封口,再把病鱼放到有上野黄粉的小盆里进行一段时间的浴(得注意浴的水温和原来养鱼的水温相同)。

       4.肠炎 ,当发现鹦鹉鱼腹部明显变大,外突红肿,流出白便,这时你的鹦鹉鱼也许患上了肠炎。要治疗好这病,你得留意你的鹦鹉鱼是怎样患病的。如是平时喂食过多,导致鹦鹉消化不良引起的。通常表现为不想吃食,身体虚弱无力,喜欢独自在缸里一角落呆着,还会流出浓浓的白便,体色慢慢变暗等。可用大白片或痢特灵来治疗,一般是100公斤的水放入4至6片,浴三天,直到鱼儿痊愈为止。

       如是细菌感染的肠炎,这种病比较难治,鹦鹉表现为缩鳍、聚堆、发黑,腹涨等,是肠炎中最易亡的,粪便多为脓样白便,还会拖便。可用氟哌酸进行浴,100公升水投4至6粒,浴3至6天不等。腹涨消失时停换水,在浴期间要禁食。如伴有缩鳍、发黑、烂尾的可先用土霉素硫酸铜和盐消炎。

如是内寄生虫引起的肠炎,鱼儿的食欲不减(一般肠炎都是拒食和厌食的),而且粪便是分段或空心的,和其他肠炎不太一样,其他肠炎是脓样白便或少便。患这种病的鱼不太好治,要认真对待,一般以打虫为主。可用甲硝唑加痢特灵治疗,100公升水投入4至6粒,浴三天,看到有大量白便流出即可停换水。

如是水质关系引起的肠炎,鱼儿表现为体色发黑、聚堆、缩鳍,粪便为拖便,能长达10公分左右。通常这种肠炎不需治疗,调整好你养鱼的水质后静养几天就可痊愈。

       以上四种是我整理出来关于鹦鹉鱼主要常见病及其治疗方案,希望能对各位鱼友有所帮助。

鹦鹉鱼的常见病,分别都有哪些呢?

鹦鹉鱼的体色鲜艳,特别是血鹦鹉现在被用作鱼的也很多,并且鹦鹉鱼的饲养难度比较低,食性杂,所以被越来越多的鱼友所接受。但是,鹦鹉鱼也是有很多常见病的,并且这些疾病在某些特定的季节会爆发,小编就为你整理了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供鱼友们参考。

一、鹦鹉鱼常见病之白点病

病原体为小瓜虫,发病率和亡率高。症状和为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後白点布满全身。

可以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_。或者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鱼在盐中浸泡24小时,数日後就能见效。

鹦鹉鱼白点病

二、鹦鹉鱼常见病之黑斑病

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鹦鹉喜欢老水,如果刚换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水质不适的原困。一般水质不好才应该换水,水质不适的话应该马上把水换了,重新调节好水质,水质要与以前相似。红鹦鹉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黑斑,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减褪。我以前的一条也是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因为鹦鹉鱼是由慈鲷科鱼杂交出来的,在小时候出现黑斑并不出奇。)

鹦鹉鱼黑斑病

三、鹦鹉鱼常见病之头洞病

鹦鹉爱出头洞,表现在面部、鼻子周围有不规则的小东,一般是细菌感染造成,初期加大换水,老三样的办法。如果不见好转,那就捞出来,吧脓挤出去在上些黄粉。

鹦鹉鱼头洞病

四、鹦鹉鱼常见病之肠炎

腹部明显变大,外突红肿,有白便现象。一般是不干净的饲料造成。解决方法时停食,或者用诺氟沙星搬入饲料每天喂一次。

鹦鹉鱼肠炎

五、鹦鹉鱼常见病之原生动物寄生

寄生者为纤维虫中的白点虫,这类的单细胞寄生动物会在水温变化剧烈的秋冬和春夏交替时发生。除了在体表形成相当密集的小白点之外,会并发相当多种的细菌性疾病。可以使用老三样或者(浓度尽量别超过0。03%)浸泡进行治疗。

鹦鹉鱼寄生虫病

六、鹦鹉鱼常见病之水霉病

鹦鹉鱼表现前期为擦蹭缸体,后期鱼体长出白色纤毛装东西。一般是水温过低、细菌入侵造成的。建议老三样或者甲基蓝浴。

鹦鹉鱼水霉病

七、鹦鹉鱼常见病之鱼伤皮肤霉病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鹦鹉鱼皮肤霉病

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也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分享的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

比如说有寄生虫病,头洞病,水霉病,黑斑病,肠炎,细菌性疾病和真菌性疾病。出现这些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一定要对症下。

鹦鹉鱼有哪些常见病?如何预防?

鹦鹉鱼的体色鲜艳,特别是血鹦鹉现在被用作鱼的也很多,并且鹦鹉鱼的饲养难度比较低,食性杂,所以被越来越多的鱼友所接受。但是,鹦鹉鱼也是有很多常见病的,并且这些疾病在某些特定的季节会爆发,小编就为你整理了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供鱼友们参考。

一、鹦鹉鱼常见病之白点病

病原体为小瓜虫,发病率和亡率高。症状和为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後白点布满全身。

可以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_。或者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鱼在盐中浸泡24小时,数日後就能见效。

鹦鹉鱼白点病

二、鹦鹉鱼常见病之黑斑病

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鹦鹉喜欢老水,如果刚换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水质不适的原困。一般水质不好才应该换水,水质不适的话应该马上把水换了,重新调节好水质,水质要与以前相似。红鹦鹉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黑斑,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减褪。我以前的一条也是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因为鹦鹉鱼是由慈鲷科鱼杂交出来的,在小时候出现黑斑并不出奇。)

鹦鹉鱼黑斑病

三、鹦鹉鱼常见病之头洞病

鹦鹉爱出头洞,表现在面部、鼻子周围有不规则的小东,一般是细菌感染造成,初期加大换水,老三样的办法。如果不见好转,那就捞出来,吧脓挤出去在上些黄粉。

鹦鹉鱼头洞病

四、鹦鹉鱼常见病之肠炎

腹部明显变大,外突红肿,有白便现象。一般是不干净的饲料造成。解决方法时停食,或者用诺氟沙星搬入饲料每天喂一次。

鹦鹉鱼肠炎

五、鹦鹉鱼常见病之原生动物寄生

寄生者为纤维虫中的白点虫,这类的单细胞寄生动物会在水温变化剧烈的秋冬和春夏交替时发生。除了在体表形成相当密集的小白点之外,会并发相当多种的细菌性疾病。可以使用老三样或者(浓度尽量别超过0。03%)浸泡进行治疗。

鹦鹉鱼寄生虫病

六、鹦鹉鱼常见病之水霉病

鹦鹉鱼表现前期为擦蹭缸体,后期鱼体长出白色纤毛装东西。一般是水温过低、细菌入侵造成的。建议老三样或者甲基蓝浴。

鹦鹉鱼水霉病

七、鹦鹉鱼常见病之鱼伤皮肤霉病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鹦鹉鱼皮肤霉病

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也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分享的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

比如说有寄生虫病,头洞病,水霉病,黑斑病,肠炎,细菌性疾病和真菌性疾病。出现这些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一定要对症下。

1.烂鳃病

烂鳃病是由粘球菌引起的。热带鱼患料鳃病后,行动缓慢,体色减退,失去光泽,食欲不振,头部变成黑色,鳃上附有一层粘液和污物,随着病情的发展,外叶鳃丝由鲜红变成白色,鳃丝逐渐腐烂脱落,随着外叶鳃丝的腐烂,内叶鳃丝也开始腐烂。鳃盖骨内表皮充血,中心骨坏掉落,再时整个鳃盖也开始腐烂,导致亡。

防治方法

将病鱼及未患病的鱼同时捞至另一盛有百万分之三的呋喃西林溶液的鱼缸里,放进时,停止喂食1-2天,然后喂少量鲜活饵料,逐步恢复正常喂食。这种办法比较有效,一般一周左右病鱼可恢复正常。若有病情较重无法恢复健康的鱼,则应扔掉。原鱼缸用百万分之三的高锰钾溶液浸泡消毒。

2.赤皮病

赤皮病是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热带鱼患赤皮病后体质明显下降,食欲减退,行动缓慢,离群独自在水面游动。鱼体表面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和腹部的鳞片脱落最为。鱼鳃充血。鳍条腐烂,时鳃盖表皮腐烂脱落,鳃盖呈透明状,一周左右即可亡。

防治方法

用百万分之二十的溶液浸泡鱼及鱼缸、或者用百万分之三的漂溶液浸泡鱼及鱼缸,均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

3.竖鳞病

竖鳞病是由极毛杆菌引起的。竖鳞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鱼病,但如果热带鱼身体强壮,皮肤未受任何损伤是不会传染这种病的。热带鱼患这种病以后,整个鱼体表皮粗糙,全身鳞片竖起来,向外张开。患这种病的鱼还会同时伴有烂鳃,鳍条基部出血等并发症。病鱼呼吸困难,行动缓慢,食欲减退。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大量亡。

4.白点病

症状:病鱼神情呆滞,常在水流中冲洗或岩上蹭痒,体表布满白色或浅灰色斑点,病鱼出现交互感染和两次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表呈白点状;一种是卵圆鞭毛虫,病鱼体表呈浅灰色斑点,不易治愈。

防治方法:

①将水温捉高到30℃,寄生虫会因水温升高而导致其胞囊破裂,自动脱离鱼体,这种方法对初次感染白点病的病鱼治疗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病鱼效果不明显,必须同时用物浸洗才行。

②将新砖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水族箱中,10余小时后鱼体上的小白点膨胀,再过10余小时,可见体表的小白点纷纷脱落,效果较好。

③将病鱼浸在淡水中,它由9份淡水和1份海水兑掺形成,浸洗时间0.5秒—2分钟,应注意观察鱼体的适应程度,见鱼呼吸紧张时应立刻移人海水中。

④将10千克海水放入玻璃缸中,加入0.05克硫酸铜,充氧,浸洗病鱼5—8分钟,24小时后可见体表白点脱落。这种方法对初次患病鱼体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鱼体效果不明显。

5.烂鳍烂皮肤病

症状:病鱼各鳍残缺不全,体表鳞片脱落,皮肤腐烂并有浅表性溃疡。发病原因可能是海水观赏鱼彼此间争抢地盘,互相打斗,或者对新水不适应,导致鳍条皮肤受伤,弓J起细菌交互感染,特别是在已有鱼类的水族箱中放入新鱼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防治方法:

①在10千克海水中放头孢2粒或呋喃唑酮4—5片,浸洗病鱼10—15分钟。

②在10千克海水中,放人0.2克,浸洗病鱼5—10分钟。

6.口丝虫病

口丝虫寄生于皮肤和鳃,鳃和体表有1层乳白色粘液;云状,故又名白云病。鳃丝淡红,皮肤发炎无光。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逐渐消瘦,,常大批亡。口丝虫适宜繁殖水温为12—20℃,多发生于2—5月份。

2 常见病~

可选用硫酸铜、、、食盐等治疗。

7.小瓜虫病

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鱼被大量小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右.地区3—5月份流行。

治疗方法

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C、“尿砖”,将新砖在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病鱼的水族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

8.斜管虫病

斜管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使局部分泌物增多,逐渐形成白色雾膜,时遍及全身。病鱼消瘦,鳍萎缩不能充分舒。展,呼吸困难,呈浮头状.

可用、食盐等治疗。

9.车轮虫病

车轮虫主要寄生于鱼鳃,也能寄生于鱼鳍或者头部;病鱼瘦弱,体色无光,呼吸困难,游动缓馒,常浮于水面。

可用蓝、食盐和等治疗。

10.气泡病

鱼体皮肤上、鱼鳍上出现气泡,时气泡附着处溃烂,失去观赏价值。由于水中溶解氧过度饱和,大量氧气形成气泡。气泡附到鱼体上而得病,水中浮游植物过多、自来水在烈日下直晒、水族箱置于南窗暖气片上都会发生气泡。应消除病因.以防本病发生。

鱼体上出现了气泡病,应及时捞出病鱼,放入无气泡的水中,病鱼体上的微小气泡可以消失。如不及时捞出处理,病鱼体上的微小气泡能串连成大气泡而难以治疗。

11.感冒

水温骤变,鱼突然遭到不能忍受的冷而发病。鱼停于水底不动,时浮于水面,皮肤和给失去原有光泽,颜色暗淡,鳍条间粘连,不能舒展。热带鱼易患此病,必须注意预防.

12.眼病

鱼的眼球突出和出血;可用1%食盐水浸浴病鱼。鱼眼水晶体混浊、瞎眼或眼球脱落,是被寄生虫侵入,难以治疗。

注意不要将淡水养鱼塘中的鱼虫、水草、螺类等带入鱼缸。

13.意外中毒

多属农中毒,如为美化环境,将鱼缸、水族箱与花盆放在一起,对花盆喷治虫时,没有想到鱼,没有移动鱼缸,也未加盖;将农喷入鱼缸,使鱼中毒身亡。清洗过滤棉时,用清水漂洗,切不可用洗衣粉或肥皂浸洗。

14.细菌性病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发炎充血;脱鳞;鳍基充血,鳍端烂蚀,鳍条间组织破坏;鳍盖和上下颌常出现红斑,鳍盖表皮有时烂掉,露出鳍盖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去.

可选用呋喃西林,漂、抗生素等治疗。

15.棉口病又名烂嘴病。病鱼口周围吻着白色棉花状菌丝如绒,也称白嘴病。常用嘴触舐箱壁摄食藻类鱼易患此病,容易传染。病鱼难以摄食,游动缓慢无力,以致亡。

要及时治疗处理。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水族箱、捞鱼网、工具等用0.1%浸洗消毒。

16.水霉病又称白毛病;水霉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溃烂;病鱼常利用缸壁、石砾或水草摩擦患处,衰竭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伤、冻伤的幼鱼易患;未受精和胚胎活力的鱼卵也易寄生.

治病方法:

A、用食盐克加小苏打克混合液泼洒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著

B、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

C、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D、百万分之二(2ppm)的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E、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

17.本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虫体头部钻入鱼的皮肤肌肉,虫体像短针样挂在鱼体上,拔下虫体,可见铁锚样头部。患部发炎红肿,出现红斑、坏,易被病菌入侵。病鱼急躁不安,食欲减弱,消瘦。锚头蚤在水温15-33℃时均能繁殖,流行期很长,易寄生于个体较大的鱼体。可用、治疗。

       鹦鹉鱼是一种体色鲜艳的热带鱼,其斑谰色彩的外表,就像鹦鹉五彩的外衣,体形近似卵圆形或球形,嘴上挂着三角唇,像整天笑不合嘴的样子,在观赏鱼界中其观赏价值很高,不少鱼友都为之倾倒。特别是常作为鱼的血鹦鹉,更是受大家的欢迎。但这种鱼的常见病也是不少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鹦鹉鱼有哪些主要常见病,以及它的治疗方案。

       1.白点病 ,这种病在各类鱼身上都很常见,其病原体为小瓜虫,因其发病率和亡率高,鱼友们不可不重视,鱼患病后,鱼身上有白点状散布,甚至可见病鱼互相挤擦鱼体,或用硬物擦拭鱼体。如不管它,几天后白点就会布满全身,甚至还会出现更的情况

        高水温可治疗此病,把养鱼的水温调至28度,数天后,小瓜虫就会因水温上涨而破裂脱落,此时可注意换水,再继续保持该水温一段时间,病鱼可痊愈。                  

        2.黑斑病 ,这种病在鹦鹉鱼里很常见,并不是什么大病,发生这种病的病因很多,如鹦鹉鱼受到惊吓,或刚换水时,鹦鹉鱼不适应当前水质等等,通常过一段时间后黑斑会自己减褪的。所以平时养鱼时要注意别吓到鹦鹉鱼,这种鱼胆小。如换水后发现鹦鹉鱼有黑斑,那说明鹦鹉鱼不适应,这应该马上换水,把水调回以前鹦鹉适应的水质。

       3.头洞病 ,罗汉和鹦鹉也爱发这病,头洞病是一种非生物引起的疾病,常见之余亡率也很高,一开始,鱼儿的头部犯病的地方会发白,小部分隆起,慢慢下来就是穿孔。这种病通常是由于鱼饵料缺乏维生素、钙、或磷等营养元素。又或者是鱼受寄生虫感染,导致营养无法吸收而产生这病的。

       掏出病鱼,把头顶的脓挤出,这时可用消毒的小刀或棉签辅助。脓包排干净后涂上些甲硝唑粉,然后用红霉素软膏封口,再把病鱼放到有上野黄粉的小盆里进行一段时间的浴(得注意浴的水温和原来养鱼的水温相同)。

       4.肠炎 ,当发现鹦鹉鱼腹部明显变大,外突红肿,流出白便,这时你的鹦鹉鱼也许患上了肠炎。要治疗好这病,你得留意你的鹦鹉鱼是怎样患病的。如是平时喂食过多,导致鹦鹉消化不良引起的。通常表现为不想吃食,身体虚弱无力,喜欢独自在缸里一角落呆着,还会流出浓浓的白便,体色慢慢变暗等。可用大白片或痢特灵来治疗,一般是100公斤的水放入4至6片,浴三天,直到鱼儿痊愈为止。

       如是细菌感染的肠炎,这种病比较难治,鹦鹉表现为缩鳍、聚堆、发黑,腹涨等,是肠炎中最易亡的,粪便多为脓样白便,还会拖便。可用氟哌酸进行浴,100公升水投4至6粒,浴3至6天不等。腹涨消失时停换水,在浴期间要禁食。如伴有缩鳍、发黑、烂尾的可先用土霉素硫酸铜和盐消炎。

如是内寄生虫引起的肠炎,鱼儿的食欲不减(一般肠炎都是拒食和厌食的),而且粪便是分段或空心的,和其他肠炎不太一样,其他肠炎是脓样白便或少便。患这种病的鱼不太好治,要认真对待,一般以打虫为主。可用甲硝唑加痢特灵治疗,100公升水投入4至6粒,浴三天,看到有大量白便流出即可停换水。

如是水质关系引起的肠炎,鱼儿表现为体色发黑、聚堆、缩鳍,粪便为拖便,能长达10公分左右。通常这种肠炎不需治疗,调整好你养鱼的水质后静养几天就可痊愈。

       以上四种是我整理出来关于鹦鹉鱼主要常见病及其治疗方案,希望能对各位鱼友有所帮助。

1.缺氧症 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水体中氧气含量低,使鱼因缺氧而导致大批量亡。当晚上关掉水族箱中的充氧机,翌日凌晨鱼儿均要浮到水面呼吸,即俗称为“浮头”。如若关机时间过长,水中含氧量低于鱼类的耗氧量,鱼下颌皮肤伸展,上面布有充血的微血管。如若含氧量继续降低,鱼的呼吸更加困难,此时鱼性情暴躁,乱窜乱跳,以致奄奄一息,亡。 对缺氧,应以预防为主,配备充氧机(泵),注意适时换水。否则,由于鱼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废气可溶于水,当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量过高,会导致鱼类发病。

2.感冒症 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鱼体与水体温度相仅为o.1C左右。如果水温突然变化,温超过5℃以上,鱼就有不适之感,甚至会患感冒,食欲减少,行动迟缓,游泳不正常,甚至飘浮于水面,渐渐失去活力而亡。 预防方法为在换水时,注意新水和陈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发生特殊性水质恶化,才能将水全部更换。但在全部换水时,要注意控制新旧水的温不超过5℃,便不会患病。

3.小瓜虫病 又称白点病。 [症状] 观赏鱼因小瓜虫寄生而发病的病例较为普遍。鱼体感染初期,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此时病鱼照常觅食活动,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亡。 小瓜虫的适宜水温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缺乏活饵的情况下容易流行。当水温升至28℃时,小瓜虫就会开始亡。 [防治方法] 多采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再配备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混合处理,疗效较好;也可用1%盐水浸泡数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液浸泡30分钟;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4.细菌性肠炎 [病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或摄食过饱、肠道胀饱、受阻,由细菌感染肠道引发肠炎。 [病原体] 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症状] 病鱼常常腹部膨大,呈现红斑,突出,鱼体呈呆滞,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动,体肌作短时间的抽搐,不进食,粪便白色。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部分肠道出现红色,时全肠呈紫红色,肠内无食物,充有淡的粘液和血脓。 [治疗方法] 治疗肠炎的方法较多。市场销售的物也较多,内服如纳克菌、鱼服康、磺胺胍等,外用如浴菌洁、呋喃西林、庆大霉素、土霉素、痢特灵等物经稀释后泼洒或浸浴,均能取得较好疗效。

5.细菌性烂鳃病 [病因] 一是原生动物、单殖吸虫、甲壳动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状菌,如鳃霉引起;三是由细菌引起。 [病原体] 鱼害粘球菌。 [症状] 病鱼鳃部常充满粘液,鳃丝和鳃盖骨内表皮均有出血现象,鳃丝由红变白,逐渐腐烂并带有污泥,发展到全鳃,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亡。 [治疗方法] 可将病鱼放入百万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万分之十二点五(12.5ppm)的金霉素,或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霉素、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痢特灵等溶液中浸泡30分钟;

6.头部穿孔病当鱼饵料中部分地或完全缺乏钙、磷或维生素D等营养素,或由于鱼受鞭毛虫类感染而导致食物运行到肠内时,这些营养素被寄生虫所吸收。同时由于大量的鞭毛虫类的感染而减弱寄主肠内粘膜的吸收能力,从而导致营养缺乏症--穿孔病。 当鱼体内缺乏钙、磷和维生素D等必需营养素中的任一种时,其皮下组织就会开始成块状的分解,尤其是在头部的软骨组织。起初这些病变并不易察觉,因发病部位的表皮依然完好,直到各个病块被撕裂,白色的软骨组织被分解而成的物质开始渗漏出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分泌物会穿透周围的组织,流到伤口外面来。从鱼的外表可发现在头部及眼睛周围出现1—3毫米的蛀洞,看起来就像—条条小白虫由皮肤内钻出来—样。至于大—点的洞,像几毫米直径宽的塞子被顶出来一样,洞孔随时间而扩大。 治疗时除物控制外,还要注意在食物中有规律地添加足够量的钙、磷和维生素D,穿孔即可愈合。同时在水中添加碳酸钙和硫化镁,可以加速康复的过程及预防患穿孔病。

[img]

我家养的红鹦鹉鱼,身上长白色的东西,怎么办?

鹦鹉鱼的体色鲜艳,特别是血鹦鹉现在被用作鱼的也很多,并且鹦鹉鱼的饲养难度比较低,食性杂,所以被越来越多的鱼友所接受。但是,鹦鹉鱼也是有很多常见病的,并且这些疾病在某些特定的季节会爆发,小编就为你整理了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供鱼友们参考。

一、鹦鹉鱼常见病之白点病

病原体为小瓜虫,发病率和亡率高。症状和为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後白点布满全身。

可以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_。或者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鱼在盐中浸泡24小时,数日後就能见效。

鹦鹉鱼白点病

二、鹦鹉鱼常见病之黑斑病

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鹦鹉喜欢老水,如果刚换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水质不适的原困。一般水质不好才应该换水,水质不适的话应该马上把水换了,重新调节好水质,水质要与以前相似。红鹦鹉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黑斑,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减褪。我以前的一条也是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因为鹦鹉鱼是由慈鲷科鱼杂交出来的,在小时候出现黑斑并不出奇。)

鹦鹉鱼黑斑病

三、鹦鹉鱼常见病之头洞病

鹦鹉爱出头洞,表现在面部、鼻子周围有不规则的小东,一般是细菌感染造成,初期加大换水,老三样的办法。如果不见好转,那就捞出来,吧脓挤出去在上些黄粉。

鹦鹉鱼头洞病

四、鹦鹉鱼常见病之肠炎

腹部明显变大,外突红肿,有白便现象。一般是不干净的饲料造成。解决方法时停食,或者用诺氟沙星搬入饲料每天喂一次。

鹦鹉鱼肠炎

五、鹦鹉鱼常见病之原生动物寄生

寄生者为纤维虫中的白点虫,这类的单细胞寄生动物会在水温变化剧烈的秋冬和春夏交替时发生。除了在体表形成相当密集的小白点之外,会并发相当多种的细菌性疾病。可以使用老三样或者(浓度尽量别超过0。03%)浸泡进行治疗。

鹦鹉鱼寄生虫病

六、鹦鹉鱼常见病之水霉病

鹦鹉鱼表现前期为擦蹭缸体,后期鱼体长出白色纤毛装东西。一般是水温过低、细菌入侵造成的。建议老三样或者甲基蓝浴。

鹦鹉鱼水霉病

七、鹦鹉鱼常见病之鱼伤皮肤霉病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鹦鹉鱼皮肤霉病

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也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分享的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

比如说有寄生虫病,头洞病,水霉病,黑斑病,肠炎,细菌性疾病和真菌性疾病。出现这些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一定要对症下。

1.烂鳃病

烂鳃病是由粘球菌引起的。热带鱼患料鳃病后,行动缓慢,体色减退,失去光泽,食欲不振,头部变成黑色,鳃上附有一层粘液和污物,随着病情的发展,外叶鳃丝由鲜红变成白色,鳃丝逐渐腐烂脱落,随着外叶鳃丝的腐烂,内叶鳃丝也开始腐烂。鳃盖骨内表皮充血,中心骨坏掉落,再时整个鳃盖也开始腐烂,导致亡。

防治方法

将病鱼及未患病的鱼同时捞至另一盛有百万分之三的呋喃西林溶液的鱼缸里,放进时,停止喂食1-2天,然后喂少量鲜活饵料,逐步恢复正常喂食。这种办法比较有效,一般一周左右病鱼可恢复正常。若有病情较重无法恢复健康的鱼,则应扔掉。原鱼缸用百万分之三的高锰钾溶液浸泡消毒。

2.赤皮病

赤皮病是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热带鱼患赤皮病后体质明显下降,食欲减退,行动缓慢,离群独自在水面游动。鱼体表面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和腹部的鳞片脱落最为。鱼鳃充血。鳍条腐烂,时鳃盖表皮腐烂脱落,鳃盖呈透明状,一周左右即可亡。

防治方法

用百万分之二十的溶液浸泡鱼及鱼缸、或者用百万分之三的漂溶液浸泡鱼及鱼缸,均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

3.竖鳞病

竖鳞病是由极毛杆菌引起的。竖鳞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鱼病,但如果热带鱼身体强壮,皮肤未受任何损伤是不会传染这种病的。热带鱼患这种病以后,整个鱼体表皮粗糙,全身鳞片竖起来,向外张开。患这种病的鱼还会同时伴有烂鳃,鳍条基部出血等并发症。病鱼呼吸困难,行动缓慢,食欲减退。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大量亡。

4.白点病

症状:病鱼神情呆滞,常在水流中冲洗或岩上蹭痒,体表布满白色或浅灰色斑点,病鱼出现交互感染和两次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表呈白点状;一种是卵圆鞭毛虫,病鱼体表呈浅灰色斑点,不易治愈。

防治方法:

①将水温捉高到30℃,寄生虫会因水温升高而导致其胞囊破裂,自动脱离鱼体,这种方法对初次感染白点病的病鱼治疗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病鱼效果不明显,必须同时用物浸洗才行。

②将新砖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水族箱中,10余小时后鱼体上的小白点膨胀,再过10余小时,可见体表的小白点纷纷脱落,效果较好。

③将病鱼浸在淡水中,它由9份淡水和1份海水兑掺形成,浸洗时间0.5秒—2分钟,应注意观察鱼体的适应程度,见鱼呼吸紧张时应立刻移人海水中。

④将10千克海水放入玻璃缸中,加入0.05克硫酸铜,充氧,浸洗病鱼5—8分钟,24小时后可见体表白点脱落。这种方法对初次患病鱼体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鱼体效果不明显。

5.烂鳍烂皮肤病

症状:病鱼各鳍残缺不全,体表鳞片脱落,皮肤腐烂并有浅表性溃疡。发病原因可能是海水观赏鱼彼此间争抢地盘,互相打斗,或者对新水不适应,导致鳍条皮肤受伤,弓J起细菌交互感染,特别是在已有鱼类的水族箱中放入新鱼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防治方法:

①在10千克海水中放头孢2粒或呋喃唑酮4—5片,浸洗病鱼10—15分钟。

②在10千克海水中,放人0.2克,浸洗病鱼5—10分钟。

6.口丝虫病

口丝虫寄生于皮肤和鳃,鳃和体表有1层乳白色粘液;云状,故又名白云病。鳃丝淡红,皮肤发炎无光。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逐渐消瘦,,常大批亡。口丝虫适宜繁殖水温为12—20℃,多发生于2—5月份。

2 常见病~

可选用硫酸铜、、、食盐等治疗。

7.小瓜虫病

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鱼被大量小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右.地区3—5月份流行。

治疗方法

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C、“尿砖”,将新砖在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病鱼的水族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

8.斜管虫病

斜管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使局部分泌物增多,逐渐形成白色雾膜,时遍及全身。病鱼消瘦,鳍萎缩不能充分舒。展,呼吸困难,呈浮头状.

可用、食盐等治疗。

9.车轮虫病

车轮虫主要寄生于鱼鳃,也能寄生于鱼鳍或者头部;病鱼瘦弱,体色无光,呼吸困难,游动缓馒,常浮于水面。

可用蓝、食盐和等治疗。

10.气泡病

鱼体皮肤上、鱼鳍上出现气泡,时气泡附着处溃烂,失去观赏价值。由于水中溶解氧过度饱和,大量氧气形成气泡。气泡附到鱼体上而得病,水中浮游植物过多、自来水在烈日下直晒、水族箱置于南窗暖气片上都会发生气泡。应消除病因.以防本病发生。

鱼体上出现了气泡病,应及时捞出病鱼,放入无气泡的水中,病鱼体上的微小气泡可以消失。如不及时捞出处理,病鱼体上的微小气泡能串连成大气泡而难以治疗。

11.感冒

水温骤变,鱼突然遭到不能忍受的冷而发病。鱼停于水底不动,时浮于水面,皮肤和给失去原有光泽,颜色暗淡,鳍条间粘连,不能舒展。热带鱼易患此病,必须注意预防.

12.眼病

鱼的眼球突出和出血;可用1%食盐水浸浴病鱼。鱼眼水晶体混浊、瞎眼或眼球脱落,是被寄生虫侵入,难以治疗。

注意不要将淡水养鱼塘中的鱼虫、水草、螺类等带入鱼缸。

13.意外中毒

多属农中毒,如为美化环境,将鱼缸、水族箱与花盆放在一起,对花盆喷治虫时,没有想到鱼,没有移动鱼缸,也未加盖;将农喷入鱼缸,使鱼中毒身亡。清洗过滤棉时,用清水漂洗,切不可用洗衣粉或肥皂浸洗。

14.细菌性病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发炎充血;脱鳞;鳍基充血,鳍端烂蚀,鳍条间组织破坏;鳍盖和上下颌常出现红斑,鳍盖表皮有时烂掉,露出鳍盖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去.

可选用呋喃西林,漂、抗生素等治疗。

15.棉口病又名烂嘴病。病鱼口周围吻着白色棉花状菌丝如绒,也称白嘴病。常用嘴触舐箱壁摄食藻类鱼易患此病,容易传染。病鱼难以摄食,游动缓慢无力,以致亡。

要及时治疗处理。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水族箱、捞鱼网、工具等用0.1%浸洗消毒。

16.水霉病又称白毛病;水霉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溃烂;病鱼常利用缸壁、石砾或水草摩擦患处,衰竭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伤、冻伤的幼鱼易患;未受精和胚胎活力的鱼卵也易寄生.

治病方法:

A、用食盐克加小苏打克混合液泼洒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著

B、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

C、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D、百万分之二(2ppm)的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E、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

17.本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虫体头部钻入鱼的皮肤肌肉,虫体像短针样挂在鱼体上,拔下虫体,可见铁锚样头部。患部发炎红肿,出现红斑、坏,易被病菌入侵。病鱼急躁不安,食欲减弱,消瘦。锚头蚤在水温15-33℃时均能繁殖,流行期很长,易寄生于个体较大的鱼体。可用、治疗。

       鹦鹉鱼是一种体色鲜艳的热带鱼,其斑谰色彩的外表,就像鹦鹉五彩的外衣,体形近似卵圆形或球形,嘴上挂着三角唇,像整天笑不合嘴的样子,在观赏鱼界中其观赏价值很高,不少鱼友都为之倾倒。特别是常作为鱼的血鹦鹉,更是受大家的欢迎。但这种鱼的常见病也是不少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鹦鹉鱼有哪些主要常见病,以及它的治疗方案。

       1.白点病 ,这种病在各类鱼身上都很常见,其病原体为小瓜虫,因其发病率和亡率高,鱼友们不可不重视,鱼患病后,鱼身上有白点状散布,甚至可见病鱼互相挤擦鱼体,或用硬物擦拭鱼体。如不管它,几天后白点就会布满全身,甚至还会出现更的情况

        高水温可治疗此病,把养鱼的水温调至28度,数天后,小瓜虫就会因水温上涨而破裂脱落,此时可注意换水,再继续保持该水温一段时间,病鱼可痊愈。                  

        2.黑斑病 ,这种病在鹦鹉鱼里很常见,并不是什么大病,发生这种病的病因很多,如鹦鹉鱼受到惊吓,或刚换水时,鹦鹉鱼不适应当前水质等等,通常过一段时间后黑斑会自己减褪的。所以平时养鱼时要注意别吓到鹦鹉鱼,这种鱼胆小。如换水后发现鹦鹉鱼有黑斑,那说明鹦鹉鱼不适应,这应该马上换水,把水调回以前鹦鹉适应的水质。

       3.头洞病 ,罗汉和鹦鹉也爱发这病,头洞病是一种非生物引起的疾病,常见之余亡率也很高,一开始,鱼儿的头部犯病的地方会发白,小部分隆起,慢慢下来就是穿孔。这种病通常是由于鱼饵料缺乏维生素、钙、或磷等营养元素。又或者是鱼受寄生虫感染,导致营养无法吸收而产生这病的。

       掏出病鱼,把头顶的脓挤出,这时可用消毒的小刀或棉签辅助。脓包排干净后涂上些甲硝唑粉,然后用红霉素软膏封口,再把病鱼放到有上野黄粉的小盆里进行一段时间的浴(得注意浴的水温和原来养鱼的水温相同)。

       4.肠炎 ,当发现鹦鹉鱼腹部明显变大,外突红肿,流出白便,这时你的鹦鹉鱼也许患上了肠炎。要治疗好这病,你得留意你的鹦鹉鱼是怎样患病的。如是平时喂食过多,导致鹦鹉消化不良引起的。通常表现为不想吃食,身体虚弱无力,喜欢独自在缸里一角落呆着,还会流出浓浓的白便,体色慢慢变暗等。可用大白片或痢特灵来治疗,一般是100公斤的水放入4至6片,浴三天,直到鱼儿痊愈为止。

       如是细菌感染的肠炎,这种病比较难治,鹦鹉表现为缩鳍、聚堆、发黑,腹涨等,是肠炎中最易亡的,粪便多为脓样白便,还会拖便。可用氟哌酸进行浴,100公升水投4至6粒,浴3至6天不等。腹涨消失时停换水,在浴期间要禁食。如伴有缩鳍、发黑、烂尾的可先用土霉素硫酸铜和盐消炎。

如是内寄生虫引起的肠炎,鱼儿的食欲不减(一般肠炎都是拒食和厌食的),而且粪便是分段或空心的,和其他肠炎不太一样,其他肠炎是脓样白便或少便。患这种病的鱼不太好治,要认真对待,一般以打虫为主。可用甲硝唑加痢特灵治疗,100公升水投入4至6粒,浴三天,看到有大量白便流出即可停换水。

如是水质关系引起的肠炎,鱼儿表现为体色发黑、聚堆、缩鳍,粪便为拖便,能长达10公分左右。通常这种肠炎不需治疗,调整好你养鱼的水质后静养几天就可痊愈。

       以上四种是我整理出来关于鹦鹉鱼主要常见病及其治疗方案,希望能对各位鱼友有所帮助。

1.缺氧症 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水体中氧气含量低,使鱼因缺氧而导致大批量亡。当晚上关掉水族箱中的充氧机,翌日凌晨鱼儿均要浮到水面呼吸,即俗称为“浮头”。如若关机时间过长,水中含氧量低于鱼类的耗氧量,鱼下颌皮肤伸展,上面布有充血的微血管。如若含氧量继续降低,鱼的呼吸更加困难,此时鱼性情暴躁,乱窜乱跳,以致奄奄一息,亡。 对缺氧,应以预防为主,配备充氧机(泵),注意适时换水。否则,由于鱼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废气可溶于水,当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量过高,会导致鱼类发病。

2.感冒症 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鱼体与水体温度相仅为o.1C左右。如果水温突然变化,温超过5℃以上,鱼就有不适之感,甚至会患感冒,食欲减少,行动迟缓,游泳不正常,甚至飘浮于水面,渐渐失去活力而亡。 预防方法为在换水时,注意新水和陈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发生特殊性水质恶化,才能将水全部更换。但在全部换水时,要注意控制新旧水的温不超过5℃,便不会患病。

3.小瓜虫病 又称白点病。 [症状] 观赏鱼因小瓜虫寄生而发病的病例较为普遍。鱼体感染初期,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此时病鱼照常觅食活动,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亡。 小瓜虫的适宜水温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缺乏活饵的情况下容易流行。当水温升至28℃时,小瓜虫就会开始亡。 [防治方法] 多采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再配备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混合处理,疗效较好;也可用1%盐水浸泡数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液浸泡30分钟;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4.细菌性肠炎 [病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或摄食过饱、肠道胀饱、受阻,由细菌感染肠道引发肠炎。 [病原体] 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症状] 病鱼常常腹部膨大,呈现红斑,突出,鱼体呈呆滞,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动,体肌作短时间的抽搐,不进食,粪便白色。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部分肠道出现红色,时全肠呈紫红色,肠内无食物,充有淡的粘液和血脓。 [治疗方法] 治疗肠炎的方法较多。市场销售的物也较多,内服如纳克菌、鱼服康、磺胺胍等,外用如浴菌洁、呋喃西林、庆大霉素、土霉素、痢特灵等物经稀释后泼洒或浸浴,均能取得较好疗效。

5.细菌性烂鳃病 [病因] 一是原生动物、单殖吸虫、甲壳动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状菌,如鳃霉引起;三是由细菌引起。 [病原体] 鱼害粘球菌。 [症状] 病鱼鳃部常充满粘液,鳃丝和鳃盖骨内表皮均有出血现象,鳃丝由红变白,逐渐腐烂并带有污泥,发展到全鳃,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亡。 [治疗方法] 可将病鱼放入百万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万分之十二点五(12.5ppm)的金霉素,或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霉素、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痢特灵等溶液中浸泡30分钟;

6.头部穿孔病当鱼饵料中部分地或完全缺乏钙、磷或维生素D等营养素,或由于鱼受鞭毛虫类感染而导致食物运行到肠内时,这些营养素被寄生虫所吸收。同时由于大量的鞭毛虫类的感染而减弱寄主肠内粘膜的吸收能力,从而导致营养缺乏症--穿孔病。 当鱼体内缺乏钙、磷和维生素D等必需营养素中的任一种时,其皮下组织就会开始成块状的分解,尤其是在头部的软骨组织。起初这些病变并不易察觉,因发病部位的表皮依然完好,直到各个病块被撕裂,白色的软骨组织被分解而成的物质开始渗漏出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分泌物会穿透周围的组织,流到伤口外面来。从鱼的外表可发现在头部及眼睛周围出现1—3毫米的蛀洞,看起来就像—条条小白虫由皮肤内钻出来—样。至于大—点的洞,像几毫米直径宽的塞子被顶出来一样,洞孔随时间而扩大。 治疗时除物控制外,还要注意在食物中有规律地添加足够量的钙、磷和维生素D,穿孔即可愈合。同时在水中添加碳酸钙和硫化镁,可以加速康复的过程及预防患穿孔病。

是长白毛(全身发白)还是长白点(身上长白色的小点)还是退色发白?

如果那条鱼的活跃度和摄食都比较好的话,那么退色的可能性极大.这种情况只影响观赏效果,不影响鱼支的健康.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可能:1,受到惊吓.2,水温及水质把握不好.3,鱼自身的遗传基因造成的.4,奸商为了让鱼好卖,在出售前注射增红针剂,回家养养就退色了.

解决方法:1,由于血鹦鹉天生胆小,可以要避免在鱼缸前的突然大动作.2,水温保持在28度,正负1度.水质的把握可以通过换水保持.换水方法为:三至五天左右换三分之一左右的水,注意不要用刚接出来的自来水,自来水接出来后,放上两三天,再给小鱼换.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大量对鱼有害的物质.再一个就是注意换水的水温控制,新水和原缸内的水,水温不要正负1度最宜. 3,这种情况无法改变其颜色问题.4,这需要大量的经验才能避免选鱼的时候不出问题.

如果长白毛,那么就是得了我们俗称的"感冒"!!这是由于水温急剧变化引起的,通常是换水时没注意新水与原缸内水的水温温造成的.

治疗方法:

建议先换一半左右的水(注意水质及水温温),然后到鱼市去买"黄粉",按上的说明及用量,直接倒入缸中.三天后换三分之一的水,再补点,之后每隔三天换三分之一的水,每次补,直至鱼好为止.

这里要注意:

1,提高2度的水温,好了后别忘了再调回来.

2,换水时不要用刚接出来的自来水,自来水接出来后,放上两三天,再给小鱼换.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大量对鱼有害的物质.再一个就是注意换水的水温控制,新水和原缸内的水,水温不要正负1度最宜.

3,浴期间停止投喂.

还有一种,但要谨慎使用,因为属于巨毒,但也是治你鱼这种病的.

它叫"",这种的量一定不能多放,1.2米的鱼缸也只能放矿泉水的瓶盖一盖而已. 而且最多只能用两次.

天下一盖,第二天如果没有好,换二分之一水(注意水质及水温温),再下一盖,第三天就算没好,以后也不能再下了.不过一般情况下,一盖就能好.

如果是长白点,那么是得了白点病,这种病是由于小瓜虫引起的.

治疗方法:

小瓜虫在30度以上的水温中无法存活,所以只需要将水温升到32度左右,三天内应该就会好.不用下任何物,如果往水中投点大粒盐,效果更佳.

七大鹦鹉鱼常见病及其防治方法

鹦鹉鱼的体色鲜艳,特别是血鹦鹉现在被用作鱼的也很多,并且鹦鹉鱼的饲养难度比较低,食性杂,所以被越来越多的鱼友所接受。但是,鹦鹉鱼也是有很多常见病的,并且这些疾病在某些特定的季节会爆发,小编就为你整理了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供鱼友们参考。

一、鹦鹉鱼常见病之白点病

病原体为小瓜虫,发病率和亡率高。症状和为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後白点布满全身。

可以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_。或者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鱼在盐中浸泡24小时,数日後就能见效。

鹦鹉鱼白点病

二、鹦鹉鱼常见病之黑斑病

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鹦鹉喜欢老水,如果刚换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水质不适的原困。一般水质不好才应该换水,水质不适的话应该马上把水换了,重新调节好水质,水质要与以前相似。红鹦鹉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黑斑,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减褪。我以前的一条也是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因为鹦鹉鱼是由慈鲷科鱼杂交出来的,在小时候出现黑斑并不出奇。)

鹦鹉鱼黑斑病

三、鹦鹉鱼常见病之头洞病

鹦鹉爱出头洞,表现在面部、鼻子周围有不规则的小东,一般是细菌感染造成,初期加大换水,老三样的办法。如果不见好转,那就捞出来,吧脓挤出去在上些黄粉。

鹦鹉鱼头洞病

四、鹦鹉鱼常见病之肠炎

腹部明显变大,外突红肿,有白便现象。一般是不干净的饲料造成。解决方法时停食,或者用诺氟沙星搬入饲料每天喂一次。

鹦鹉鱼肠炎

五、鹦鹉鱼常见病之原生动物寄生

寄生者为纤维虫中的白点虫,这类的单细胞寄生动物会在水温变化剧烈的秋冬和春夏交替时发生。除了在体表形成相当密集的小白点之外,会并发相当多种的细菌性疾病。可以使用老三样或者(浓度尽量别超过0。03%)浸泡进行治疗。

鹦鹉鱼寄生虫病

六、鹦鹉鱼常见病之水霉病

鹦鹉鱼表现前期为擦蹭缸体,后期鱼体长出白色纤毛装东西。一般是水温过低、细菌入侵造成的。建议老三样或者甲基蓝浴。

鹦鹉鱼水霉病

七、鹦鹉鱼常见病之鱼伤皮肤霉病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鹦鹉鱼皮肤霉病

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也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分享的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

观赏鱼血鹦鹉常见病有哪些,该怎样治疗

鹦鹉鱼的体色鲜艳,特别是血鹦鹉现在被用作鱼的也很多,并且鹦鹉鱼的饲养难度比较低,食性杂,所以被越来越多的鱼友所接受。但是,鹦鹉鱼也是有很多常见病的,并且这些疾病在某些特定的季节会爆发,小编就为你整理了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供鱼友们参考。

一、鹦鹉鱼常见病之白点病

病原体为小瓜虫,发病率和亡率高。症状和为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後白点布满全身。

可以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_。或者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鱼在盐中浸泡24小时,数日後就能见效。

鹦鹉鱼白点病

二、鹦鹉鱼常见病之黑斑病

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鹦鹉喜欢老水,如果刚换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水质不适的原困。一般水质不好才应该换水,水质不适的话应该马上把水换了,重新调节好水质,水质要与以前相似。红鹦鹉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黑斑,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减褪。我以前的一条也是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因为鹦鹉鱼是由慈鲷科鱼杂交出来的,在小时候出现黑斑并不出奇。)

鹦鹉鱼黑斑病

三、鹦鹉鱼常见病之头洞病

鹦鹉爱出头洞,表现在面部、鼻子周围有不规则的小东,一般是细菌感染造成,初期加大换水,老三样的办法。如果不见好转,那就捞出来,吧脓挤出去在上些黄粉。

鹦鹉鱼头洞病

四、鹦鹉鱼常见病之肠炎

腹部明显变大,外突红肿,有白便现象。一般是不干净的饲料造成。解决方法时停食,或者用诺氟沙星搬入饲料每天喂一次。

鹦鹉鱼肠炎

五、鹦鹉鱼常见病之原生动物寄生

寄生者为纤维虫中的白点虫,这类的单细胞寄生动物会在水温变化剧烈的秋冬和春夏交替时发生。除了在体表形成相当密集的小白点之外,会并发相当多种的细菌性疾病。可以使用老三样或者(浓度尽量别超过0。03%)浸泡进行治疗。

鹦鹉鱼寄生虫病

六、鹦鹉鱼常见病之水霉病

鹦鹉鱼表现前期为擦蹭缸体,后期鱼体长出白色纤毛装东西。一般是水温过低、细菌入侵造成的。建议老三样或者甲基蓝浴。

鹦鹉鱼水霉病

七、鹦鹉鱼常见病之鱼伤皮肤霉病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鹦鹉鱼皮肤霉病

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也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分享的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七大鹦鹉鱼常见病以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

比如说有寄生虫病,头洞病,水霉病,黑斑病,肠炎,细菌性疾病和真菌性疾病。出现这些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一定要对症下。

1.烂鳃病

烂鳃病是由粘球菌引起的。热带鱼患料鳃病后,行动缓慢,体色减退,失去光泽,食欲不振,头部变成黑色,鳃上附有一层粘液和污物,随着病情的发展,外叶鳃丝由鲜红变成白色,鳃丝逐渐腐烂脱落,随着外叶鳃丝的腐烂,内叶鳃丝也开始腐烂。鳃盖骨内表皮充血,中心骨坏掉落,再时整个鳃盖也开始腐烂,导致亡。

防治方法

将病鱼及未患病的鱼同时捞至另一盛有百万分之三的呋喃西林溶液的鱼缸里,放进时,停止喂食1-2天,然后喂少量鲜活饵料,逐步恢复正常喂食。这种办法比较有效,一般一周左右病鱼可恢复正常。若有病情较重无法恢复健康的鱼,则应扔掉。原鱼缸用百万分之三的高锰钾溶液浸泡消毒。

2.赤皮病

赤皮病是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热带鱼患赤皮病后体质明显下降,食欲减退,行动缓慢,离群独自在水面游动。鱼体表面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和腹部的鳞片脱落最为。鱼鳃充血。鳍条腐烂,时鳃盖表皮腐烂脱落,鳃盖呈透明状,一周左右即可亡。

防治方法

用百万分之二十的溶液浸泡鱼及鱼缸、或者用百万分之三的漂溶液浸泡鱼及鱼缸,均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

3.竖鳞病

竖鳞病是由极毛杆菌引起的。竖鳞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鱼病,但如果热带鱼身体强壮,皮肤未受任何损伤是不会传染这种病的。热带鱼患这种病以后,整个鱼体表皮粗糙,全身鳞片竖起来,向外张开。患这种病的鱼还会同时伴有烂鳃,鳍条基部出血等并发症。病鱼呼吸困难,行动缓慢,食欲减退。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大量亡。

4.白点病

症状:病鱼神情呆滞,常在水流中冲洗或岩上蹭痒,体表布满白色或浅灰色斑点,病鱼出现交互感染和两次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表呈白点状;一种是卵圆鞭毛虫,病鱼体表呈浅灰色斑点,不易治愈。

防治方法:

①将水温捉高到30℃,寄生虫会因水温升高而导致其胞囊破裂,自动脱离鱼体,这种方法对初次感染白点病的病鱼治疗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病鱼效果不明显,必须同时用物浸洗才行。

②将新砖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水族箱中,10余小时后鱼体上的小白点膨胀,再过10余小时,可见体表的小白点纷纷脱落,效果较好。

③将病鱼浸在淡水中,它由9份淡水和1份海水兑掺形成,浸洗时间0.5秒—2分钟,应注意观察鱼体的适应程度,见鱼呼吸紧张时应立刻移人海水中。

④将10千克海水放入玻璃缸中,加入0.05克硫酸铜,充氧,浸洗病鱼5—8分钟,24小时后可见体表白点脱落。这种方法对初次患病鱼体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鱼体效果不明显。

5.烂鳍烂皮肤病

症状:病鱼各鳍残缺不全,体表鳞片脱落,皮肤腐烂并有浅表性溃疡。发病原因可能是海水观赏鱼彼此间争抢地盘,互相打斗,或者对新水不适应,导致鳍条皮肤受伤,弓J起细菌交互感染,特别是在已有鱼类的水族箱中放入新鱼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防治方法:

①在10千克海水中放头孢2粒或呋喃唑酮4—5片,浸洗病鱼10—15分钟。

②在10千克海水中,放人0.2克,浸洗病鱼5—10分钟。

6.口丝虫病

口丝虫寄生于皮肤和鳃,鳃和体表有1层乳白色粘液;云状,故又名白云病。鳃丝淡红,皮肤发炎无光。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逐渐消瘦,,常大批亡。口丝虫适宜繁殖水温为12—20℃,多发生于2—5月份。

2 常见病~

可选用硫酸铜、、、食盐等治疗。

7.小瓜虫病

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鱼被大量小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右.地区3—5月份流行。

治疗方法

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C、“尿砖”,将新砖在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病鱼的水族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

8.斜管虫病

斜管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使局部分泌物增多,逐渐形成白色雾膜,时遍及全身。病鱼消瘦,鳍萎缩不能充分舒。展,呼吸困难,呈浮头状.

可用、食盐等治疗。

9.车轮虫病

车轮虫主要寄生于鱼鳃,也能寄生于鱼鳍或者头部;病鱼瘦弱,体色无光,呼吸困难,游动缓馒,常浮于水面。

可用蓝、食盐和等治疗。

10.气泡病

鱼体皮肤上、鱼鳍上出现气泡,时气泡附着处溃烂,失去观赏价值。由于水中溶解氧过度饱和,大量氧气形成气泡。气泡附到鱼体上而得病,水中浮游植物过多、自来水在烈日下直晒、水族箱置于南窗暖气片上都会发生气泡。应消除病因.以防本病发生。

鱼体上出现了气泡病,应及时捞出病鱼,放入无气泡的水中,病鱼体上的微小气泡可以消失。如不及时捞出处理,病鱼体上的微小气泡能串连成大气泡而难以治疗。

11.感冒

水温骤变,鱼突然遭到不能忍受的冷而发病。鱼停于水底不动,时浮于水面,皮肤和给失去原有光泽,颜色暗淡,鳍条间粘连,不能舒展。热带鱼易患此病,必须注意预防.

12.眼病

鱼的眼球突出和出血;可用1%食盐水浸浴病鱼。鱼眼水晶体混浊、瞎眼或眼球脱落,是被寄生虫侵入,难以治疗。

注意不要将淡水养鱼塘中的鱼虫、水草、螺类等带入鱼缸。

13.意外中毒

多属农中毒,如为美化环境,将鱼缸、水族箱与花盆放在一起,对花盆喷治虫时,没有想到鱼,没有移动鱼缸,也未加盖;将农喷入鱼缸,使鱼中毒身亡。清洗过滤棉时,用清水漂洗,切不可用洗衣粉或肥皂浸洗。

14.细菌性病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发炎充血;脱鳞;鳍基充血,鳍端烂蚀,鳍条间组织破坏;鳍盖和上下颌常出现红斑,鳍盖表皮有时烂掉,露出鳍盖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去.

可选用呋喃西林,漂、抗生素等治疗。

15.棉口病又名烂嘴病。病鱼口周围吻着白色棉花状菌丝如绒,也称白嘴病。常用嘴触舐箱壁摄食藻类鱼易患此病,容易传染。病鱼难以摄食,游动缓慢无力,以致亡。

要及时治疗处理。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水族箱、捞鱼网、工具等用0.1%浸洗消毒。

16.水霉病又称白毛病;水霉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溃烂;病鱼常利用缸壁、石砾或水草摩擦患处,衰竭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伤、冻伤的幼鱼易患;未受精和胚胎活力的鱼卵也易寄生.

治病方法:

A、用食盐克加小苏打克混合液泼洒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著

B、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

C、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D、百万分之二(2ppm)的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E、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

17.本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虫体头部钻入鱼的皮肤肌肉,虫体像短针样挂在鱼体上,拔下虫体,可见铁锚样头部。患部发炎红肿,出现红斑、坏,易被病菌入侵。病鱼急躁不安,食欲减弱,消瘦。锚头蚤在水温15-33℃时均能繁殖,流行期很长,易寄生于个体较大的鱼体。可用、治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a13828211729@163.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