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后是谁 正德皇上是谁

宠物知识 2024-07-09 09:51:35

明朝历代及其年份,年号

章皇思陵帝

明朝共有16位,年份及年号如下:

正德皇后是谁 正德皇上是谁正德皇后是谁 正德皇上是谁


一、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 洪武,在位31年(1368年——1398年) 。

三、明成祖 朱棣,年号 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在位22年(1403年——1424年) 。

四、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 洪熙,在位1年(1424年——1425年)。

五、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 宣德,在位10年(1426年——1435年)。

六、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 正统/天顺,在位14年,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

七、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 景泰,在位7年(1450年——1457年) 。

八、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 成化,在位23年(1465年——1487年)。

九、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 弘治,在位18年(1488年——1505年)。

十、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 正德,在位16年(1506年——1521年) 。

十一、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 嘉靖,在位16年(1522年——1566年)。

十二、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 隆庆,在位6年(1567年——1572年)。

十三、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 万历,在位47年(1573年——1620年)。

十四、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 泰昌,在位1年(1620年)。

十五、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 天启,在位7年(1621年——1627年) 。

十六、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 崇祯,在位17年(1628年——1644年) 。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而明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明代的个个性格鲜明,明代各朝也因的鲜明个性而有不同的气象。

明朝的宫廷教育,虽说严格,但跟清朝相比,执行上却比较轻松。清朝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格培养,明朝对于接班人的培养,却是重在性情情商方面。

因为明朝自从宣德年间起,双轨制确立,内阁越发成熟,做的基本是垂拱而治,不必亲力亲为。正是这成熟的运转体制,造就了这些色彩鲜明的。

相对于其它朝代的,明朝的能力是比较,或者说最不务正业的,尤其是中后期的。比如嘉靖朱厚熜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万历三十多年不上朝;明熹宗朱由校喜欢当木匠;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贪玩,喜欢扮演不同角色。

但明朝时期,国内上却都没出现过什么大动乱。比如嘉靖,还被称为“中兴之主”。万历,也发动了“三大征”,把上的事情收拾得服服帖帖。

参考资料: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国瑞 太祖 高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国瑞

太祖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侧后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嘉靖(1522年——1566年)

朱载垕

穆宗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崇祯(1628年——1644年)

正德资料

人物生平: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汉族,明朝熹宗第十位,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光宗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1] 即位后史书上出现两极评价,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又是一个好的将领。[2]

另一方面说他为政期间荒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暴戾,怪诞,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但武宗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不至于朝廷亡乱,如果有孝宗的制节谨度,则为明君。

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历史学家对此颇有分歧,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武宗只不过只是喜欢玩乐,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彩的人。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

明孝贞皇后是衢州人还是南京人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武宗即位,尊王氏为太皇太后。

明孝贞皇后是衢州人。

从八品:顺人、才人、淑人

明孝贞皇后即孝贞纯皇后王氏(1449年-1518年),名不详。父为瑞安侯王镇,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为明宪宗朱见深第二任皇后。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吴皇后因仗责万贵妃而被废黜皇后名号。天顺八年(1464年)十月十二日,朱见深便改立王氏为皇后。王氏虽位居皇后。

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王皇后崩逝,年七十,明武宗上尊谥曰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合葬茂陵,祔太庙(原本王氏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继皇后,理应不能系帝谥,不过由于宪宗元配皇后吴氏被废,故而得以系帝谥)。

王皇后,上元人,为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二任皇后。

天顺七年(1463年),明英宗朱祁镇为十五岁的皇太子朱见深选秀,钱皇后、周贵妃从中选美女中十二人为妃,由明英宗从十二人中选定三人,分别是吴氏、王氏、柏氏。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崩,太子朱见深即位,改元成化,是为明宪宗。

天顺八年(1464年)七月二十一日,明宪宗庶九品:采女立吴氏为皇后。

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王太皇太后崩逝,享年七十岁。

以上内容参考:

天子守国门的大明朝,朱厚照和宁王朱宸濠和朱元璋什么关系?谁辈分比较大?

正二品:妃

朱厚照是朱元璋的八世孙,朱宸濠是朱元璋的五世孙,朱宸濠辈分大。

这样一番计量下来,实在不知道到底还能有几个名门闺女能够符合标准,这不是苛刻,简直是不可理喻!同时也看得出来:这刘志一定也是个无趣的男人。

1、朱厚照庶六品:容华

明朝从朱元璋起,是朱允炆(朱元璋的孙子)、朱棣(朱元璋的四子)、朱高炽(朱棣长子,朱元璋孙子)、朱瞻基(朱高炽长子,朱元璋三世孙)、朱祁镇(朱瞻基长子,朱元璋四世孙)。

朱祁钰(朱瞻基次子,朱元璋五世孙)、朱见深(朱祁子,朱元璋六世孙)、朱祐樘(朱见深第三子,朱元璋七世孙)、朱厚照(朱祐樘长子,朱元璋八世孙)。

朱宸濠一脉的源头是朱权(朱元璋十七子),接下来是朱磐烒(朱权儿子,朱元璋孙子)、朱奠培(朱磐烒儿子,朱元璋三世孙)、朱觐钧(朱奠培儿子,朱元璋四世孙),朱宸濠(朱觐钧,朱元璋五世孙)。

1、朱厚照

朱厚照(14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 即位后史书上出现两极评价,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

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

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又是一个好的将领。

另一方面说他为政期间荒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很多人认为他荒暴戾,怪诞,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但武宗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大事上从不怠慢。

朱宸濠(1479年—1520年),明代宁王朱权的继承人,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康王朱觐钧庶子,祖籍安徽凤阳,出生于南昌。“宸濠之乱(也称宁王之乱)”的发起者。

初封上高王,因宁康王没有嫡子,于弘治十年(1497年)袭封宁王。正德二年,宸濠先后贿赂太监刘瑾及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人,恢复宁王一系已裁撤的护卫,畜养亡命,随意杀逐幽禁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强夺官民田产动以万计,并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密谋起兵。

又企图以己子入嗣武宗,取得皇位。太监张忠、御史萧淮等先后告发宸濠之罪行,武宗因下旨收其护卫,令其归还所夺之田。

宸濠得知消息后,于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借口明武宗正德帝荒无道,集兵号十万,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革正德年号,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集众号称十万,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率舟师下江,攻占安庆。

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大败,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押送南京,交给张永。明武宗先放再抓,废为庶人,伏诛,除其封国。

宁王是正德帝的王叔祖,就是宁王和正德朱见深是一辈的,朱棣家谱:高瞻祁见佑,朱宸濠是宁王一系!好多历史剧说是正德帝的叔叔,是错误的。

六代,或七代,朱宸濠大,朱八八的一世孙是朱高炽,二世朱瞻基,三世朱祁镇,四世朱见深,五世朱祐樘,六世就他了,朱宸濠是朱重八的第四世孙,所以朱宸濠大。(顶我哦^_^)

朱元璋二十五个儿子,朱棣是四子,朱权是十七子

朱棣-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

朱权-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

你说朱(厚)照,和朱(宸)濠谁辈分大?朱宸濠和朱厚照朱见深是一辈的。

当然是朱元璋的辈分了,剩下的都是他们后边的子嗣,也就是他的晚辈。

朱厚照按辈分是朱宸濠的侄孙

第九代,宁王朱宸濠较大。

正德和谁在一起了?

永陵

正一品:皇贵妃链接:

这也只是表面上的一个层面,皇上在挑选后宫嫔妃的时候是会关系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的,皇上一般都会挑选一些出生贵族,家族势力比较庞大的人来加强与她们家族之间的联系,从而来更好的稳固自己的位置。

提取码: byfm

该片讲述了正德朱厚照(任贤齐 饰)自小长于深宫,虽有太监宫女们扮演各色人物的“街”供他进行“假装微服私访”的游戏,但正德对假模假式的表演早已厌倦,遂借皇太后为他办婚事的机会,随史官司马西(罗家英 饰)、指挥使陈珍珍(梁小龙 饰)以及太医一同微服出宫。正德一行体察民情游历到江南小镇,误入江南四大才子的局,将玉玺和银两统统遗落,只得加入丐帮盛会抢食,岂料混乱中正德与司马西等人失散又失去了记忆,落魄的正德因一碗善面结识龙凤店老板娘凤姐(徐熙媛 饰),并进入龙凤店担任小二。另一方面,宫中图谋篡位的宁王获悉正德失忆,派出手下欲将正德的人生限制在龙凤店中

明孝宗只娶张皇后一人,为何他儿子正德如此?

二、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 建文,在位4年(1399年——1402年)。

父亲和儿子没有什么关系。孝宗和张皇后感情深厚,但是他的儿子,和孝宗的德行没有什么关系。

孩子虽能继承父母的品性,但是后期的环境因素也是会影响这孩子的性格,毕竟帝王之家,无忧无虑,所以会变得。

朱厚照的是天生的,并没有遗传谁,只不过他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且张皇后与明孝宗十分宠爱他,所以才导致他如此的肆无忌惮,过得且潇洒。

因为大环境是这样的啊。大多数人都是有很多个女人的,再说他又是就更可以快活。从小被宠到大的总是很任性的。

我觉得这个没有必要的联系吧,不能说父扩展资料:参考资料来源:亲是什么样子,儿子也必须像父亲一样吧。

因为任性,看到自己的老爹没有及时享受到,临到自己了抓紧一切的时间享受起来吧!

对一个人十分专情应该是后天导致的吧,明孝宗和张皇后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所以感情深厚,他儿子从小受宠,要什么就有什么,对一件东西的专情度就没那么高。

这个也不是的吧,没听说过还有基因的啊,只能说个人异吧,正德的和他爸没关系。

有谁规定老子特别专情,儿子就不能吗?人性是不一样的,基因关系只是一部分而己!

后宫嫔妃等级

第五级是留宫。分头安排宫中的老宫娥,将美女们逐一“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其体检的严格程度不亚于选“航天员”。通过体检,确定其中的三百人成为入选留宫的宫女。

嫔妃的等级根据朝代的不同而不同。

2、朱宸濠

具体解释如下:

例如周朝周礼古制,对同等级的妃嫔人数有一定限制,即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世朝代,如新、晋朝、北魏、唐、金多有参考。又秦、汉、隋、宋、明本身为妃嫔制度(其中汉沿袭秦朝制度),对同等级妃嫔人数也不作限制。清朝妃嫔制度本身有人数限制。

西汉后期汉武帝时代,以婕妤名替代汉初夫人封号,又增设婕妤、娙娥、充依等数职。夫人自此成为高位妃嫔之泛称(例:赵婕妤又称钩弋夫人),汉元帝时代,增设昭仪,位居婕妤之上。

吴史书提到夫人,美人、姬,可见其妃嫔制度应与秦及汉初旧制类似。

蜀汉史书提到贵人,昭仪两名号,应有参考两汉妃嫔制度。

天启(1621年——1627年)妃嫔的初始入宫制度:

汉宫后妃制度:西汉初年,的正配称为皇后,其余嫔妃称为夫人、美人、良人、儿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后宫的女人成倍增加,嫔妃名号增加了婕妤、娙娥、容华、充衣。

汉元帝时,又加昭仪,并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等。刘秀建立东汉,称光武帝。光武帝并省前朝后宫制度,规定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和彩女,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

正超品:皇后

从一品:贵妃、德妃、贤妃、丽妃

庶一品:夫人

从二品:贵嫔

庶二品:嫔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

从三品:修仪、修容、修媛

庶三品:充仪、充容、充媛

正四品:淑仪、淑容、淑媛

从四品:贵仪、贵容、贵媛

庶四品:月仪、月媛、月容、月华

正五品:婉仪 婉媛婉容婉华

从五品:德仪 德媛德容德华

庶五品:丽仪、顺仪、佩仪、芳仪

正六品:贵姬

从六品:姬

正七品:婕妤

从七品:贵人

庶七品:常在

正八品:美人、佳人、良人

庶八品:小仪、小媛、小娣

正九品:承徽、承荣

从九品:宝林

正十品:选侍

从十品:答应

庶十品:秀女

皇子是男性,不属于后宫。宫女是下人,排不上档次。公主是皇族,与后宫不同。

入宫制度:

1、汉朝

汉宫后妃制度:西汉初年,的正配称为皇后,其余嫔妃称为夫人、美人、良人、儿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后宫的女人成倍增加,嫔妃名号增加了婕妤、娙娥、容华、充衣。汉元帝时,又加昭仪,并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等。

刘秀建立东汉,称光武帝。光武帝并省前朝后宫制度,规定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和彩女,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历史上选妃标准最苛刻的。看惯了唐明皇和杨贵妃、汉武帝和卫子夫等娘爱情故事,很多人以为:在选择配偶的问题上一定也是相当随机的,看上谁就是谁。

当然,这只是一些个案,在古代,选妃有着相当严格的标准。入选对象不仅仅要出身名门,还要没有麻子,没有口臭,没有鼻炎,没有腋臭,没有痔疮,没有脚气,没有任何妇科疾病。当然,这只是些泛泛的条文,汉代就有定下了严苛的选妃标准,今天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汉桓帝刘志一定是个酷爱科学计量方法的人。对于后宫嫔妃的身体各个部位都有着严格的尺寸观念。身高必须七尺一寸,肩宽必须一尺六寸,臀宽要比肩宽少三寸,从肩膀到手掌必须二尺七寸,手掌手指共要四寸长,从大腿到脚长三尺二寸,足长八寸……

女人的妙处在于各有各的不同,环肥燕瘦,各有所妙,一旦后宫佳丽三千全成了一个模子的流水线产品,那作为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当然,可以想象:即便成了刘志的妃子,也必定要几十年如一日的维持原有身材,既不能胖,也不能瘦,否则身材脱离了标准,那就该尝尝冷宫失宠的滋味了!

2、明朝

在大明一朝,谁都想贵为皇后,就得像今天英语专业考级那样,四六八级逐级过关,一直考过“八级”,才有资格母仪天下。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汲取历朝后宫乱政的教训,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

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而且偏重于选择清贫之家的女子,试图以此辅佐去节俭勤政。当然,这不过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罢了。但明代选后妃的制度却是十分规范,其过程大致分为“八级”,逐级加以筛选淘汰。

级是“海选”。在届大婚年龄时,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挑选十三至十六岁之间的良家美少女,从中海选出五千名。这五千人相当于拿到了一张选美“准考证”。皇家则支付若干银作为聘金与路费,令被选少女父母按规定时限送女儿京城应选。

第二级叫初选。这初选得选择一个大场子,由太监们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序,逐一察看后,把那些或稍高、或稍矮、或稍胖、或稍瘦的少女淘汰。这初选便会淘汰掉一千人。

第叫复选。一般于初选的第二天,这些初选过关的少女继续列队,太监们用十分挑剔的标准,仔细察看每人的五官、头发、皮肤,当然也包括“三围”,只要有一项不合规定,即令“靠边站”。然后就是让大家自报门第、姓名、年龄等,以考察音色、仪态,淘汰掉嗓音粗浊、口齿不清、仪态欠雅者。如此又筛掉二千人。

第四级是精选。太监们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再让她们走上几十步“台步”,看看步姿与风韵。于是,那些脚稍大的,手腕稍粗的,举止不端的,又遭淘汰。最终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宫中继续参加“考级”。而太监们的使命也至此打上了句号。

第六级是晋嫔。这三百名留宫的美女,由的特派专员详细观察一个月,依据她们的性情言语,判断是否性格温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并且贤惠。据此,再筛掉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动晋级为嫔妃。

第七级是“选三”。所谓“选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从五十人中选出三个供钦定。这倒有点类似科举廷试后张榜的“一甲三名”。以明熹宗选后为例,当年由太妃刘氏亲召五十人,“与之款语,试以书算诗画诸艺”后选定三人,即皇后张嫣,贵妃王氏、段氏。

第八级是钦定。刘太妃先把张嫣等三人的美态转告,熹宗再亲自召见三人,直接进行面试。熹宗见着三个姝艳绝伦的美人,真有些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便让赵选侍决断。赵建议定张嫣,于是钦定张嫣为中宫皇后,王氏封为良妃,段氏封为纯妃。是年,张嫣年方十五。

一般“选三”后陪选的两名美女,都会被封为贵妃,但也有被赐予金银退回家的。如明光宗当太子时选太子妃,刘大姑与郭氏姐妹进入一轮角逐,郭氏老大被选为太子妃,其妹与刘大姑落选,赐给金后返回家中。据载,这位刘大姑自感身价百倍,回故里后不愿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辈子老处女。

3、清朝

上一代人要求皇上选秀女的时候,先要看她们的品德,通俗一点来说,如果她们长得十分的美丽,甚至是夺人目光的那种,一般自然看上去是没有德的,太后和皇上都会觉得是这种女人不太好,万一皇上被他蛊惑的就不好了,所以就会先把长得十分漂亮的女子排除,皇上在选择的时候,也会为了皇室家族的面子而不去选择长得十分好看的人,爱美之心人人都有,看见有眼比较喜欢的人不可以选择这实在是太痛苦了。

但是一般这些家族的人长得都不是很好,因为他们的父亲大多数都是大汉的样貌,并且女生一般都随爹,所以自然他们也好看不到哪里去,并且后期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家族出来的少女也会去和以自己家族身相等的男子就结婚,所以一代代并没有见他们样貌上有很明显的变化,几乎都不是很好看。

4、宋朝

宋朝秉承了唐朝一部分的后妃制度,沿袭下了一年一度的选妃制度。而这选妃,也有讲究,分为貌选与才选。顾名思义,貌选是以容貌为武器,可得皇上宠及一时,却也免不了人老珠黄。而这才选,则是以才智取胜,而才智是宫斗的必胜法宝,可参加才选的们,也免不了斗到底,也见不得皇上一面。总之,既然入了宫门,一切造化就要看们自己的了。

年由各九品官员以上爵位中挑出一名进宫,称之为"良人"。经过仔细筛选仍有幸留下者,便可到达掖庭宫:官呈玉牌(报名),可选择"貌选"与"才选"。随即会成为"美人"或"才人"。成为才人后,则可搬到掖庭宫的东苑:而成为美人后,便搬到掖庭宫的西苑。

正超品:皇后

从一品:贵妃、德妃、贤妃、丽妃

庶一品:夫人

从二品:贵嫔

庶二品:嫔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

从三品:修仪、修容、修媛

庶三品:充仪、充容、充媛

正四品:淑仪、淑容、淑媛

从四品:贵仪、贵容、贵媛

庶四品:月仪、月媛、月容、月华

正五品:婉仪 婉媛婉容婉华

从五品:德仪 德媛德容德华

庶五品:丽仪、顺仪、佩仪、芳仪

正六品:贵姬

从六品:姬

正七品:婕妤

从七品:贵人

庶七品:常在

正八品:美人、佳人、良人

庶八品:小仪、小媛、小娣

正九品:承徽、承荣

从九品:宝林

正十品:选侍

从十品:答应

庶十品:秀女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a13828211729@163.com 邮箱删除。